001
我坦白一下:今天做了“标题党”。我就是好奇:如此比较小白的题目,是不是真的吸引更多的大众?
后天公布结果。欢迎感兴趣的亲们跟踪关注。
002
从8号开始,到11号结束,我们在成都大学,学习了三天半的ACT。
主讲老师:祝卓宏,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中国ACT第一人。
003
什么叫ACT?
ACT,“承诺行为疗法。”祝教授认为,最好称其为“承诺行为训练。”
为什么呢?我记得他是这么说的:从事ACT的,绝大部分是心理咨询师,而不是心理医生;我们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来访者,而不是病人。
004
来访者来做什么呢?
当然是解决心理问题的呀!
咨询师将怎样运用ACT,进行咨询辅导呢?
005
ACT分作关注当下、完全接纳、认知解离、自我为境、承诺行为、明确价值六个部分,其核心是:认知解离。
006
什么是解离呢?
“解离是指把语言和语言代表的事物分开。”
祝教授谆谆教导。
我的解读就是,把我们的,思想、观点、想法、评价……等等思维,和我们自己,分离开来。
比如:“我好没用哦!”
这是什么?
一句话。语言形式的表达。
谁说的?
可能是来自外部世界,别人说的;也有可能来自内部世界,我们的大脑说的。
007
我这个人,就是“我好没用”吗?
请慢慢地,多读两遍,这句话。
重点是:
“我”,是一个人,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我好没用”这句话所代表的主体。
“我好没用”,是一句话,通过语言传达的一个声音,观点,思想。
008
人不等于思想。
这个人,是发展变化的,充满活力的,个性鲜明的,有着爱恨情仇的,普通人。
TA曾经遭遇挫折,感觉很失败;但是,是不是永远就这么衰,贴一个“无用”的便签,然后自暴自弃,还理直气壮:“没有办法呀,我就是无用的呀!”
每天就这么叨叨叨叨着,最后果然!把自己叨成自我效能感极低的,抑郁的人。
009
于是,咨询师就要对TA们进行解离工作。
祝老师用了一个隐喻,来完成解离的过程:
推拉文件夹。
首先,把文件夹立起来,让来访者握住,放在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挡住来访者的视线。
“你看得见我吗?”
当然看不见。呵呵。
“你看得见周围的一切吗?”
“只能看见一小部分。”
“你的痛苦烦恼,就像这个文件夹一样,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让我们不能,看见当下的一切。”
“你越是想推开它,反作用力就越大。”
“如果你总是惦记着它,把它放在手里,那么,你将被它控制,一事无成。”
“如果你愿意把它放下,比如,放在腿上,不去管它,那么,就可以和它和平共处了。”
010
是不是很有趣?
更重要的是,它很有用。
当我们把自己,和观点思想意识评价……等等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主观意识,解离开来以后,你会惊喜地发现:
我—自由—了!我—解脱—了!
我身心自由,我撕掉了那些消极的标签,我摆脱了僵化思维,我可以灵活地、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当你像观棋人一样,站在旁边,敏锐地发现了自己的内心变化,恭喜你哦,你的“观察性自我”启动了,你获得了,自我察觉的,“第三只眼睛。”
011
接下来呢?
行动,行动,行动!
判断咨询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是看来访者,有没有发生,行为改变。
Do it,now!
ACT致力于引导来访者,打开眼耳口鼻皮肤等,我们所有的感觉器官,去感知当下,重新回到当下,做回自我。
这种改变,必须是来访者自愿的,渴望的,愿意主动探索的。TA们会做出改变的自我承诺,然后努力去实现承诺,做出行为改变。
比如,走出去,参与人际交往;或者,逐步回到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状态,等等。
12
如果来访者,知道行为改变是必须的,但是,缺乏改变的动力,怎么办呢?
帮助TA们,明确价值!
咨询师可以和来访者探索:这么做,对你的人生理想实现,或者愿望达成,有什么积极作用?
通过探讨,来访者发现了行为改变的价值,更利于实现承诺。
12
这个过程中,别忘了可以适时改变,功能性语境哦!
怎么理解呢?
就是,如果条件具备,可以适当改变来访者的生存环境。比如,换个单位,学校,搬家,什么的。让TA的身边,不再被消极的评价思维,桎梏。
13
所以,抑郁的来访者,如果可以重新走出来,积极地融入到,现在的生活中,那就表明,ACT,成功了。
14
祝卓宏教授,银发飘飘,风度翩翩。
高屋建瓴的知识建构,丰富的个案,精准的分析,经史子集,名人轶事,古今中外……
在他的课堂上,你特别想用的词语是:遨游。
在他的引领下,游历大江南北,大好河山。
不仅如此,他还要自我暴露,抖抖自我成长史:透过现在,我们看到了,幼年丧父的少年,如何从亲戚的藐视中,奋发出来;如何在糟糕的大学分配中,再次腾飞……
15
我是中学资深老师;最老的心理学“菜鸟”。
呵呵,又贴标签啦!赶快解离吧!
祝老师一准儿会这么打趣我。
没有关系。我只是自我解嘲而已。我只是想说,我刚刚起步,幸好不晚。
16
多年以前,因为工作需要,我接触到了心理学,但是,当时我更加想学法律,考律师。我的老师张渝,慈祥地,微笑着告诉我:“它们方向不一致。你顺从自己的内心,选自己最喜欢的吧!”
我选择了法律。也考上了律师。
兜兜转转十多年以后,我经历了很多事情,特别是两年前,遭遇了轻度抑郁。在众多亲朋好友,尤其是心理学小师妹的帮助下,终于走了出来。
这一场抑郁,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价值。我自此迷上了心理学,武志红,曾奇峰……后来,更是通过生涯规划功课,直接和心理学结缘。
“助人自助。”
当你陷入生活困境、情感黑洞,即将溺亡的时候,多么渴望,有一双温暖的手,可以死死地抓住;有一个温暖的怀抱,可以拥抱、放松。
众多的心理工作者们,做的就是这样一件,意义重大、拯救生命的工作。
我是受益者。我也希望,正式加入TA们,朝需要的朋友们,伸出我的手。
感谢祝卓宏老师、李平老师、张渝老师,以及众多的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同学同事同行们……
明年ACT高级培训班,再见哦!
(祝卓宏老师看了我的此篇文章,留言说:“写得很好!”谢谢祝老师鼓励!此时此刻,佑妈三火心中,非常的,得瑟!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