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纸鸢
作为科幻小白,我看的第一部科幻短篇小说集是《爱的算法》,第二部是科幻长篇《三体》。
《爱的算法》是暖暖的科幻故事,充满人文气息的温情,就像一边请你吃棉花糖,一边告诉你制作原理和设计理念。《三体》是硬得掉渣的科幻世界,像一部上下五亿年的编年体百科全书。任何一个角色在故事里都如沧海一粟般渺小,都是为了带出故事中的世界和运转法则。两部作品都很好看,故事本身就很值得读。
《流浪地球》这是我看的第三部科幻作品。这是一部老爷爷的口述史,向晚辈讲述着地球是为什么要挣脱太阳系,未来将飘向何处。读完之后,我最喜欢的是以下五个片段。
—1—哲学的作用
我们的汽车终于登上了顶峰,喷口就在我们头顶上。由于光柱的直径太大,我们现在抬头看到的是一堵发着蓝光的等离子体巨墙,这巨墙向上伸延到无限高处。这时,我突然想起不久前的一堂哲学课,那个憔悴的老师给我们出了一个谜语。
“你在平原上走着走着,突然迎面遇到一堵墙,这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这墙是什么?”
我打了一个寒战,接着把这个谜语告诉了身边的小星老师。她想了好大一会儿,困惑地摇摇头。我把嘴凑到她耳边,把那个可怕的谜底告诉她。
“死亡。”
她默默地看了我几秒钟,突然把我紧紧地抱在怀里。我从她的肩上极目望去,迷蒙的大地上,耸立着一片金属的巨峰,从我们周围一直延伸到地平线。巨峰吐出的光柱,如一片倾斜的宇宙森林,刺破我们摇摇欲坠的天空。
这里我停了很久。为什么谜底是死亡?为什么会联想到生死问题?为什么班主任激动得像终于找到了答案?突然觉得小孩都是具有哲学家潜质的思考者。
哲学是人类思想的奢侈品。那么迷人,却又那么无力。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说自己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自己的思想。他的故事,他的智慧,他的学说,一直流传至今,被人们怀念和歌咏。而当年,他却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的罪名判处死刑。失去,总能让人痛心,并展开更深层地反思。或许,这也是他牺牲的意义吧。
刚刚步入社会那一年,我最抵触别人跟我聊哲学。记得带班第一个月,我不会转换沟通的语言,看着自己班的孩子配合所有科任老师的指令,就是对我的指令爱答不理。在非常郁闷的情况下,一个前辈跟我说:“亲其师,信其道。你要走进学生的心里去。”我脑子里条件反射给这句话贴上“废话”的标签。支持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出谋划策,同时尊重一个人最后的决定。仅仅聊哲学,真的很无力。
故事里我和老师这一段富有哲学思考空间的对话,给故事加上了一层神秘的魅力,也为推动情节埋下了一个小小的地雷。科技如此灿烂,可以替人类推算出太阳的尽头。科技如此强大,可以让人类的活动范围无限地延伸。但是哲学老师依旧是憔悴的,我依旧是忧心忡忡的,地球派的小星依旧是惴惴不安。
如果死亡有颜色,是蓝色就不错。死于科技,而非丧命于人和人之间的厮杀。
—2—父亲的笃定
“你听着亲爱的,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明天把这话告诉孩子。”
简而言之,父亲希望孩子成为“抱有希望的高贵的人”。
“希望”是一个有传染力的、积极的词语,但是在不同的人心里指向不同的东西。有人的希望是成功,获得一身功成名就,事业发展到被众人仰望的巅峰;有人的希望是有完美的伴侣,孜孜以求,希望身体和灵魂同时找到没有隔阂的对的人,并把这个人成为“归宿”;有人的希望是活着,摆脱恶劣的环境,挣脱病痛的魔爪,再多活一阵子,再感受生命的美好滋味。
怎么样才算是“抱有希望”呢?
总能发现美好,算不算抱有希望?
总能乐观积极,算不算抱有希望?
总能苦中作乐,算不算抱有希望?
换个问法:阿Q的精神胜利法,算不算抱有希望?
作为空军的父亲,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化作一段叮嘱。但最后“我”没有坚守理想和信仰。不怪他,真的,毕竟在那样的大环境下,在迫在眉睫的生死问题前,活着就是希望。至于高贵,它一直都是更好的追求,不是一种可行的生存方式。
—3—遇见爱情
在我眼中,世界就是由广阔的星空和向四面无限延伸的冰原组成的,这冰原似乎一直延伸到宇宙的尽头,或者它本身就是宇宙的尽头。而在无限的星空和无限的冰原组成的宇宙中,只有我一个人!雪崩般的孤独感压倒了我,我想哭。我拼命地赶路,名次已无关紧要,只是为了在这可怕的孤独感杀死我之前尽早地摆脱它,而那想象中的彼岸似乎根本就不存在。
就在这时,我看到天边出现了一个人影。近了些后,我发现那是一个姑娘,正站在她的雪橇旁,她的长发在冰原上的寒风中飘动着。你知道这时遇见一个姑娘意味着什么,我们的后半生由此决定了。
在“我”认为自己步入虚无,踏进了世界无穷无尽的死循环时,就这么猝不及防地遇见爱情。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孤独得可怕的时候,“我”似乎被沉入了黑白的世界,这时,遇见了一个让“我”看到色彩的人,这就是爱情最干脆的味道吧。
全书最软的一段话,连场景都能清晰地想象到,不甜不腻,满分片段没有之一。
—4—民粹的张力
一个小时过去了,海面上那些反人类的罪犯虽然还全都站着,但已没有一个活人,他们的血液已被冻结了。
我的眼睛突然什么都看不见了,几秒钟后,视力渐渐恢复,冰原、海岸和岸上的人群又在眼前慢慢显影,最后完全清晰了,而且比刚才更清晰,因为这个世界现在笼罩在一片强烈的白光中,刚才我眼睛的失明正是由于这突然出现的强光的刺激。但星空没有重现,所有的星光都被这强光所淹没,仿佛整个宇宙都被强光溶化了,这强光从太空中的一点迸发出来,那一点现在成了宇宙中心,那一点就在我刚才盯着的方向。
太阳氦闪爆发了。
《我的太阳》的合唱寡然而止,岸上的十几万人呆住了,似乎同海面上那些人一样,冻成了一片僵硬的岩石。
太阳最后一次把它的光和热撒向地球。地面上的冰结的干冰首先溶化,腾起了一阵白色的蒸气;然后海冰表面也开始溶化,受热不均的大海冰层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渐渐地,照在地面上的光柔和起来,天空出现了微微的蓝色;后来,强烈的太阳风产生的极光在空中出现,苍穹中飘动着巨大的彩色光幕……
在这突然出现的灿烂阳光下,海面上最后的地球派们仍稳稳地站着,仿佛五千多尊雕像。
神解救了众人,却被众人绑上了绞刑台。这五千人本来是没有必要死的。这一群叛军就是唯恐天下不乱的民粹主义者。真相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想相信什么。人类本来就在精神奔溃的边缘,他们的粗暴和固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居然还有一点点文化。看着一群有文化的流氓,让猜疑发酵出迫害精英阶层的武装力量。想想都可怕。
然而,民粹的力量有千万种化身。有时候,它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痛点,让人不忍直视,也不堪回首。有时候,它是一个不起眼的请求和建议,让人拒绝显小气,答应显吃力。有时候,它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中坚定的立场,让人欲言又止,避而远之。
全书最惨的一段,连雕像的温度都写出来了。文学都是人学,这里融合得刚刚好。
拓展阅读:《乌合之众》《一九八四》《美妙的新世界》《我们》《动物庄园》
—5—回忆里开花
我知道已被忘却
流浪的航程太长太长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当东方再次出现霞光
我知道已被忘却
起航的时代太远太远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当人类又看到了蓝天
我知道已被忘却
太阳系的往事太久太久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们一声啊
当鲜花重新挂上枝头
……
每当听到这首歌,一股暖流就涌进我这年迈僵硬的身躯,我干涸的老眼又湿润了。我好像看到半人马座三颗金色的太阳在地平线上依次升起,万物沐浴在它温暖的光芒中。固态的空气熔化了,变成了碧蓝的天。两千多年前的种子从解冻的土层中复苏,大地绿了。我看到我的第一百代孙子孙女们在绿色的草原上欢笑,草原上有清澈的小溪,溪中有银色的小鱼……我看到了加代子,她从绿色的大地上向我跑来,年轻美丽,像个天使……
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
看到这一段就想起了胡德夫的古调吟唱,尝尽人生酸甜,唱尽了历史沧桑。以老人听歌结尾,以一个美梦作为遐想的起点。真好。这是希望呀。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地球如何开启流浪时代的口述史。故事很朴实,没有很惊心动魄的高潮起伏,人性的光亮藏在文字底下打打小架。电影用亲情替代了原著对人性的试探,对故事的改变让叙事更加集中了,是一次很不错的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