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的路,随着时间而流转,只有自己重新回顾时,才发现,那些让自己不舒服的日子,不光彩的过去,用另种眼光来看,也许能能让自己不断成长。
惊慌 奋起
回想起2021年初的时候,那个元旦过后的惊慌,依然记忆犹新。
这一年 ,自己在初三所从事的语文教学已经有7个年头了,已经被认为,或者说自己也这么认为,自己是一个资深的语文教师了。
随着教龄的增长,经验的积累,教学成绩稳定,获得了同事和领导的认可,一些职业的红利也逐渐涌现,获得了区级师德模范,自己牵肠挂肚的职称也得到解决,所从事的语文教学似乎也开始顺风顺水,在新网师的学习,没有激流勇进,可是也不紧不慢,回看这个偏僻的乡村,没有谁像自己这样还在读书学习,自我虚荣的优越感不时被填满。
可是,初三的一位新任的女老师打破了我平静的生活。她是学校有名的严厉老师,她凭借自己一贯雷厉风行的教学风格,是她的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虽然她教法单调粗暴,甚至被人诟病,可是学生怕她敬他,学习不敢松懈,她所教的语文学科必然会名列前茅。
我对她早有耳闻,可是对于这样的老师有着天然的隔膜,基本上是敬而远之,心理更有一丝不屑,甚至认为这样的老师是缺少专业能力的。
她刚上初三,旧有老师善意地提醒我,今天可要小心了,我们这位新上来的郝老师,可厉害了。我当然心理有一些忐忑,可是,还是不以为然。
在第一次的月考中,我们相差微弱,我自信向来有韧劲,加上多年的经验,自认为可以打破这个老师每次考试第一的魔咒。
可现实却是狠狠地打了我的脸,在第三次的全区统考中,我这个在初三教了多年的老教师,竟然非常惨烈地摆在了这位新上任女老师门下。全区20多所学校第一次模考排名,她在全区第8名,我在18名。这样的名次简直让人无地自容。
作为一个在初三从教多年的资深老师,竟然被一个刚刚刚上任的女老师拉得很远。这首先在自己的心理是一道过不去的坎。
我放下傲慢的姿态,开始有意无意地观察这位女老师。她虽然不是专科出身,可是做事一丝不苟,对学生严格要求,每一次作业必定落实到人,对于那些完不成任务的学生紧追不舍,学生没有不怕她的。他还抓学生书写,她班学生的语文作业,学生书写大都工整认真,字迹整齐,仅这一点,在应试教育的考试中,是占到巨大优势的。
而这些正是自己缺少的。长期以来,自己以温和亲切标榜,和学生关系不错,甚至打成一片,甚至有时候过犹不及,变成了些许的纵容,自己还由此获得了一种其他老师少有的优越感。坚持着自己的教育风格,甚至以素质教育的老师自居,以为这就是自己眼里的真教育。对于那些过于严厉的做法,心生抵触,甚至认为这些戕害了学生。学生书写潦草,自己生气,甚至打动干戈组织学生练字,可是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不能解解决问题;学生作业不交,自己也催促,雷霆大怒,学生好了几天,又故态萌发,而在这种拉锯战中往往是自己败下阵来。一些虚幻的理由,总会让自己获得暂时的安慰。
自己虽然从教多年,但还是那样感性随意,缺少理性的坚持和严格的思辩。许多事情缺少规划,缺少坚持,甚至可以说是这种虎头蛇尾的做法让自己吃尽了苦头,后来才知道这是缺少闭环思维。这是自己的一个教育的软肋,思维的软肋。
等到自己开始认识到这一切,迎难而上,逆风而行,摆在眼前的困难有了突破之口。这些似乎都变成了体力活,我也对于学生的错刷紧追不舍,我在坚持自己有利的基础上,开始了一次全新之旅。有人说,教师之间首先是关系,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我和他们处理好关系,我是非常感谢这位老师的,她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不足,这是多年来自己忽视的问题,如果没有这一次的碰撞、挣扎和痛苦,那么自己是永远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就像一个人不太关注自己的阴影一样。
在这种痛苦的寻找中,自己开始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加大了细节的掌控,把每一天的任务开始明确化;列举任务清单,把一些必须掌握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牢靠。对于一些学困生,先让他们把基础巩固,对于诗必背的古诗文章,加强检查的力度,争取人人过关。同时,只要他们有了进步,给予这些学生及时的肯定和表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还保留了学生喜欢的项目,尤其是在复习后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为减弱,一味地强调学习,只会让他们更加反感,我让学生开展初中三年的生命叙事,这让许多学生开启了自己的高光时刻,那些分享自己三年来学习成长的点点滴滴,让他们更加认识到了自己当下生活的意义。
第二学期,是更加艰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被困在题海里,各科的作业如山般压了过来。学生也有自己的妙招,所有作业问题,一部手机全部搞定。收上来的作业都对,可是一到考试,全都不会,这些缺少家庭教育的农村孩子,在压力面前几乎都选择逃避。
继续推波助澜,还是另辟蹊径。我不想让他们做哪些无用的搬运工,可是自己如何能做?能做的只有抓住当下,抓住课堂。
我开始充分利用课堂,抓住语文学习的两个关键点阅读和写作。阅读当堂做,作文当堂写,尤其是阅读,让他们先做,让学生充分感受这些难题,这也是一种前概念的建立,然后,重在知识的积累总结,让学生再做,尤其是,对于相同的问题,直到方法,多次训练,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基本掌握了阅读的技巧,而这种技巧的获得,是在他们“愤”和“绯”之后的适时去“起”,去“发”。这样避免了大量的机械题海训练,同时消除了和学生之间的紧张关系。
而这些做法带了的好处是,自己成绩的彻底逆袭,在后来的考试中,自己的成绩一路稳步上升,开始反超那位女老师,竟然考到了全区第二的好成绩,这是自己万万没有想到的。比成绩更重要的是,自己没有进行题海战术, 甚至后来几个月的时间,晚上是没有语文作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