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罢曹操早年征讨董卓写的《蒿里行》,对于曹操的历史面貌又有了新的理解。
在起兵初期,曹操一心一意地除奸诛恶,忠于国事,匡扶汉室。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互相残杀起来,大好形势,却被破坏了。
曹操亦是在此时意识到汉室将倾,唯有一己之力,尽早统一,才能让人民安居乐业,免受战争之苦。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蒿里行》字里行间一一体会。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当时的背景是这样的,中平六年(189),这一年曹操34岁,汉灵帝死,少帝刘辩即位,何进等谋诛宦官,不成,被宦官所杀;袁绍袁术攻杀宦官,朝廷大乱。
董卓带兵进京,驱逐袁绍、袁术,废除刘辩,另立刘协为帝(献帝),自己把持了政权。初平元年(一190),袁术、韩馥、孔伷等东方各路军阀同时起兵,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为奋威将军,联兵西向讨董卓。在讨伐董卓的过程中,曹操目睹联军各怀鬼探,裹足不前,自己一力追敌,功亏一篑。
叹伤之余,曹操写下了这首诗。曹操感叹战争之久,百姓死亡之多的惨象。将士们由于连年征战连铠甲都不能解脱,因而生了虱子,将士都死亡的如此至多,黎民百姓当然就难以想象死亡的人数了。死后尸体无人埋葬,烂成了白骨,布满了原野。千里之内,连鸡的叫声都听不到,到处都是废墟,没有人烟了。
战争如此的惨烈,归根到底,还是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诸侯们在争权夺利。都想着先入咸阳为王(刘、项攻秦时约定先入咸阳着为王)至于百姓呢?那真是念之人断肠。
从这里可以看到,曹操爱护百姓,希望社会安定,生产发展,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堪比后世的杜甫。
所以说,在曹操起兵初期,以匡扶汉室为己任,还百姓安宁生活的愿景是很可信的,并非后人所说的奸雄,只是目睹了太多的奸诈阴谋,争权夺利,人民遭受的深重苦难,慢慢的转变了思想,决心改变这种局面,平定天下,还百姓太平。
从曹操的诗词中可以看出曹操的内心向往的是太平盛世是儒法兼采、恩威并用的贤君良臣政治,本质上是崇尚外法内儒的,契合了高超的治国理念,可谓“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
仁者见智,欢迎评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