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个案例:小玲每周都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但是这两天她突然“罢工”了,爸爸妈妈仔细询问,才恍然大悟:由于太忙,上星期天忘记了每周固定不变的对小玲做家务的奖励——吃麦当劳。这让爸爸妈妈很困惑:用适当的奖赏来鼓励孩子做家务,是为了培养孩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但现在变成了没有奖励就不劳动。这样的情景在我们身边是不是很常见?这也让很多的家长和老师很困惑,其实,这就是扇贝效应的表现。那什么是扇贝效应呢?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在他的白鼠实验中发现,如果每隔20秒就对白鼠强化一次,在强化后,白鼠的反应就会停顿,然后反应速度增加,在下次强化到来之前反应率达到高峰,说明它学会了根据强化的时间进行反应。白鼠的行为效率趋势就如扇贝一样,因此,我们称之为扇贝效应。扇贝效应告诉我们,固定时间的奖励不能维持新的行为,没有“胡萝卜”这个强化物作为奖励时,个体就会“热情尽失”,继而罢工;得到“胡萝卜”奖励后,个体就“没有心思去干活”了,直到下一个“胡萝卜”的到来。
了解了扇贝效应,上述例子中如何才能避免扇贝效应,用好奖励,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呢?在长时间的过程中,持续地应用连续的、固定的强化会产生扇贝效应,但是,在新知识、新行为、新习惯的初始学习阶段,连续的、固定的强化是必要的,这能够让学生很容易地完成要求的任务,尽快地得到奖励;紧接着,当学生的学习或者行为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要不断延长强化的间隔时间,直到最后撤销强化。比如上述例子中,刚开始,可以每周一次奖励,时间长了,可以跟孩子这么说:“宝贝最近一段时间做的非常棒,现在我们会在一个月内对你的行为进行观察,并给你奖励,但是这次不是每周都有奖励了,如果这一个月内你表现好,我们会给你更喜欢的奖励,如果表现不好,就没奖励了,”这样给予奖励的间隔时间越来越长,慢慢就养成好习惯了,最后即使没有奖励,孩子也会主动做家务。
但是,要注意的是奖励要合理。孩子是聪明的,面对家长提供的奖励,他会讨价还价。小的时候,要的奖励你很容易满足,但是胃口会越来越大,等到孩子对父母说:“奖励我一辆宝马车吧,要不然不干”此时,扇贝效应因为孩子要求的不断提高而重新闪现了。所以奖励孩子时,要让他知道不合理的要求不会答应,不管如何哭闹都不行,如果孩子知道家长的态度坚决,也就知难而退了,在学校里也一样,教师某一次不经意的让步就会让学生认识到,如果我们恳求老师,老师最终会答应他们的要求。对于学生不合理的要求,不能满足。
另外,我们在实施间隔强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强化物的多样性,要有不同的强化物,长时间使用一种强化物会使孩子朱去新鲜感,感到厌顶,这也就失去了强化的作用,强化物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总之,合理应用间隔强化的时间,给孩子们喜欢的不同种类的“胡萝卜”,避免出现扇贝效应,就会产生改造其行为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