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自称是是虾米的死忠粉。跟它在一起的时间比跟配偶在一起的时间都久。期间就算遭遇虾米版权滑铁卢事件,被金主阿里爸爸相中力不从心,甚至文艺青年网易云音乐卖力勾搭,我也一直不离不弃。就算好友吐槽虾米的推荐完全无感,虾米的评论是方便面调料包鸡汤,我依然坚定帮腔“我的虾米最懂我的心,每日推荐变态准到近乎首首收藏!”
我一直以为是自己专情,直到有一天看见一片八卦科普文:从林志玲言承旭复合分析出人们为什么爱吃“回头草”。从科学的角度来讲,这属于“拥有效应”,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进入恋爱模式后,你会将对方纳入“自我”范畴;当分手后,你感觉到的不仅是失去一个恋人,而是感觉自己的身体和心灵都有一部分被掏空了。而这种失去的痛苦要远超出得到的快乐,也就人们潜意识里的新不如旧。
啊,那虾米于我也就是这么个情况了。这些年积攒下来的不仅仅是数目庞大的曲库,还有日日调教下胜于恋人般的默契——它基于我的个人行为数据算出的推荐总能准确击中我。于是,我自然就觉得,这是我的虾米啊,这是代表了我的喜好与品位的虾米啊,这就是承载了我的部分人格的虾米啊!也正是因此,哪怕网易云音乐做得再好,我也依然不愿意更换阵地。我实在不想承受失去虾米所带来的痛苦感。
这也是我们在调研中遇到的,哪怕产品本身有一些问题,哪怕有更好的替代品,用户还是选择之前一直用的产品,答曰:我习惯了。
此前,我一直不清楚这习惯具体指什么。现在看来,除了熟悉带来的便利性,背后的这种情感牵绊才是最核心的。
由此可见,我们做产品想要保证用户的留存,除了功能靠谱,运营有效,更可以尝试塑造起这种感性的联结,让产品承载起用户的一部分精神及情趣。
对于和音乐、照片、视频、文字这类感性化资源挂钩的产品来说,塑造这种联结是有先天优势的。所以这类产品不妨考虑以此着手,实现让用户将这款产品视为“己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