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书多了以后,逐渐发现,非虚构类的书籍,从书名中就可以判断它是否很精彩,比如,《法律的经济分析》、《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想象的共同体》等等,又比如最近看的一本《Superforecasting》,可以翻译为超级预测。书中提到了一个十分有意思的概念Probability Thinking。Thnking的方式多种多样,像什么Stuctured Thinking、Strategic Thinking、Critical Thinking、Heuristic Thinking,以及Musk的First Principle Thinking等。在一般人的头脑中,衡量一件事的可能性有三种度量,会发生、不会发生、可能发生。明天会下雨吗?会下雨,不会下雨,可能会下雨。而任何其它的可能性都被似为三种中的一种,这就是一种很粗犷并且不准确的划分,事实上在现实世界并不存在”确定"一说,宏观的力学定律预言了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但在真实地进行测量时,我们不会严格地得到这样的表达式,因为测量是不可能准确的,准确值也是不存在的,想象中我们给物体一个推力5.0N,但在真实世界中,它可能是5.0125483...N,当然后面那一长串小数对计算的精度影响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忽略不计不意味着不存在。真正的确定性只存在于数学和逻辑之中。为了更好地反映概率在现实世界的地位,应当将概率引入思维方式之中,这就是概率思维。
进行概率思考的第一步是抛弃命运。
记得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说,有时候你不得不相信命运,要不为什么就偏偏他出门的时候出车祸了呢?在我看来,这种逻辑是十分奇特的,在一次作文中,我就分析道,为什么是他?为什么不是他?站在个人的角度,他发生了车祸,他就是一个很特定的人,然而如果站在整个人类群体的角度看,“他”只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任何人都可以说是"他”,即便车祸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我们也可以问,为什么是另一个人?即使事件发生的概率很小,但是考虑到70亿人的总量,加上历史上死去的那些人,多么小概率的事都可能发生,这是由大数定律决定的,无论发生在谁身上,我们都可以说是“命运”,这样命运的概念显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人类对于命运的热衷很可以源于人类对于“意义”的痴迷,人们很可能无法接受,某人的意外死亡只是由于纯粹的概率,但是只要安上一个“命运”,仿佛意外就有了意义和价值——意外的发生了是为了服从上天的安排,以及维护宇宙的秩序。关于意义的探讨,丹尼尔-博尔的一本《贪婪的大脑》对此作了十分精彩的论述,他认为意识的主要任务就是革新,不断地探索模式,这就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对意义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意义本身就是模式的一种标志——当一件事的发生有模式可循的时候,我们倾向于认为它是有意义的。
抛弃命运就意味着要意识到,所有的事都只是“有可能"发生,极端的可能性就接近于必然,但也并非真正的必然,极端的不可能性近于不可能,但并非不可能。这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而第二步就是要衡量可能性的大小,需要要用到概率。
概率思考的第二步是提高对概率的”分辨率“。
给定一件事发生的概率是60%或61%,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吗?书中给出了例子,一般的预测者只能分辨10%的概率差,他们常用的预测值是10%,20%,30%......好一些的预测者可以分辨5%的概率差,他们评估事件的概率用5%,10%,15%......而顶级的超级预测者可以分辨1%的概率差, 他们评估时用1%,2%,3%......对于顶级的预测者来说,60%和61%的概率就是不一样的。至于哪里不一样,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以及可以从他们预测的正确率上看出。
这就涉及到对于数字的敏感性问题。庖丁解牛,人见全牛,只有庖丁看到的是牛的骨架,这就是内行的敏感性,而外行就只能看热闹了。不过对于概率的敏感性也是可以培养的,比如有意识地做预测的训练,并在确定概率时,尽量以1%为单位。所谓熟能生巧,practice makes perfect。
不过坦诚地说,我认为我对于概率的理解是不够的。虽然量子物理早就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不确定性,钽是在某种程度上,人性需要确定性。我们去食堂吃饭,是因为我们知道食堂有饭吃,但是如果我们认为食堂只是只有”有可能“有饭吃时(虽然这才是真相,比如谁都不能肯定没有这种可能性:从天上掉下一枚三叉戟导弹把食堂炸没了),大多数人可能会茫然失措。所以如何在思维方式中引入概率,并指导决策和实践,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想到食堂的例子,显然是因为我饿了>-<,先吃饭去咯^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