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自然拥有一个对秩序的感受力,这种内在感觉不仅能让儿童认出物体本身,更能让他们分辨出不同物体之间的关系。因者能够辨别出环境各部分之间的存在关系,儿童终能认识整个环境,当儿童逐渐适应这个环境,他就能够针对特别目的去从事有关的活动,此一环境将成为发展一个完整生命的基础。
找东西&捉迷藏游戏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自己的孩子做了一个试验。
当着儿子的面,皮亚杰先在一个椅子的垫子底下放了某样东西,然后他的儿子走出房间。接着皮亚杰把那个东西从第一把垫子底下拿出来,放到对面椅子的垫子下面。
后面的两个动作儿子没有看到,皮亚杰希望当儿子再走进这个房间时,会先在第一个椅子下找那个东西,如果找不到,就到另一个椅子下面去找。
可儿子并没有这样做,他走进房间,拿起第一把椅子的垫子,发现那个东西没有了,就说没了,他并没有试图到其他椅子的垫子下找找。
皮亚杰又重复了这个实验,这一次,他儿子亲眼看到了整个过程:他把那个东西从第一把椅子垫子下拿出来,然后将其放到另一把椅子的垫子底下。
这一次儿子还是拿起地把椅子的垫子,说“没了”,即使他知道那样东西在另一把椅子的垫子下,还是放弃了。
为此,皮亚杰认为他的儿子有点“傻”,他有些生气,不耐烦地拿起第二把椅子上的垫子,问儿子:“你没看到我把它放到这里吗?”
“我看到了”,儿子说,“但是,他应该在那里。”他指了指第一把椅子的位置。
这个例子说明儿童感兴趣的不是找的东西,而是在物品应该在的地方找到他。对这个孩子来说,是他的父亲不理解这个游戏,他似乎认为如果不把东西放在他应该放得低位置上这个游戏还有什么意义呢?
刚看到两三岁的小朋友玩捉迷藏游戏的时候,他躲在桌子下面的时候,他会让其他的小朋友看到,等小朋友走出房间,然后过来找的时候,他们会发现桌子下面的孩子会异常兴奋的大叫。这样的游戏他们一遍一遍地重复着这个简单的游戏。
当小孩子抢到一个隐蔽的地方,别的小朋友一时找不到的时候,他会生气地走出来说:我在这儿呢,我在这儿呢?似乎在责怪他们,难道你们没看到我在这里吗?
对儿童来说,“躲藏”就是在某个固定的隐蔽的地方放置或找到某个东西,他的意思是“你们看不到它,但我知道它就在那儿,我就是闭上眼睛也能找到它。”
同时也和皮亚杰第一阶段感知运动——物体的永恒性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