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再次听到圣雄甘地的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一位崇拜圣雄甘地的孩子非常爱吃糖,他妈妈为了 让他戒掉糖,千里迢迢找到甘地,希望他能劝说自己的孩子。可是甘地说,你三个星期后再带着他来。
母亲说我们家很远,好不容易来了,就请你帮帮我吧。可甘地 坚持说,你三个星期后再来。于是,这个母亲三个星期后又带着孩子去见甘地。 甘地告诉孩子要少吃糖,孩子答应了。
孩子的妈妈鼓起勇气问甘地,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为什么上次不说,非要自己等三个星期。甘地说,我也很喜欢吃糖,我花三周时间让自己戒掉糖,我才有勇气跟他讲。
故事听完,想起曾经心理学老师有一次上课时,带着我们做一个小游戏,他说大家先捂着耳朵,他边说边摸着自己的鼻子,我们班很多同学不由而同地摸着鼻子,而不是捂着耳朵。
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这让我想到,我们自己对孩子的教育上,是否过度关注了孩子的教育问题,而忽视了自我成长? 我们是否过度苛求了孩子的优秀,而忽视了我们自己也不完美? 如果我们都不能接纳和关爱自己,如何能给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和爱?比如接纳自己的自私和冷漠,接纳自己的焦虑和恐惧……往往是接纳积极情绪容易,接纳消极情绪困难。
如果我们都没有自己的生活和爱好,如何让孩子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如果我们整体抱怨环境,并指责他人,如何让孩子学会担当? 如果我们自己常常越界,如何让孩子分清责任? 如果我们都不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如何要求孩子文明表达?如果我们管不住自己,如何要求孩子?家庭教育不是对孩子的约束和惩罚,而是父母的自我管理。
做父母的,首先要负起的是对自己的责任,做最好的自己,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对环境,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行动。不做,我们怎麼知道一定没用?再小的力量,也 是一份力量。做,未必一定有我们期待的结果,但相比于结果,让孩子看到我们有怎样的价值观以及人生态度更重要。
一年前,曾有同事问我,你孩子在哪所中学读书,我告诉他,民族中学读高二,他说那学习一起很好吧,我告诉他,中等生。他说不相信,按他的逻辑,因为我们俩口子都是老师,孩子学习一定是棒棒的。他打死都不相信。我笑了笑,不置可否。因为我不否认学习成绩是衡量家庭对孩子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必然的因素。
一个人左右不了时代,也左右不了孩子,但可以左右自己。改变 自己,即是改变社会。对孩子,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示范。孩子是通过父母做了什么,而不是说了什么来学习的。价值观、 人格品质、行为准则、修养礼貌、规则界限、习惯态度等,靠单纯的教授和强制要求都无法完成。孩子只会被自己尊敬、信赖和爱戴的父母薰陶,通过模仿来吸收、 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无论对这个世界,还是对我们的孩子,你希望他或她是什么状态的,就让自己先变成那种状态的样子!
以舍为得,妙用无穷。舍给别人好的,你会得到好的;舍去身上坏的,你也会得到好的。舍不一定是为了得,但是舍必然有得,只不过可能会换种形式而已。舍给别人快乐,你将收获快乐!一传二,二传三……别吝啬,世界因你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