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江苏卫视《一转成双》节目中,有一期的故事引起了舆论的热议。
儿子35岁,是名医生,成长在单亲家庭,与母亲相依为命。婚后,他的工资悉数上交给了自己的妈妈,家里谁要用钱,都得向她申请,如果她认为这个钱不必花,那谁也从她那里拿不走一分钱。
更令人诧异的是,晚上睡觉,儿媳经常半夜醒来,发现身边没了丈夫,而他一准在自己妈妈的房里。
他妈妈在节目中理直气壮地解释道,这钱我拿了又不花,还不是替他们存起来?!又辩解说自己腰不好,需要儿子晚上给她按摩。
不过说到最后总算露出了马脚,原来是她嫌媳妇花钱大手大脚,就在夜里以自己身体不好为由把儿子喊过去诉苦。
面对此种情况,该男子在节目中一再表示,如果要他妈妈受委屈,他宁可不要媳妇。
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在少数。
比如前几天,33岁的西安无业男子郑某,在母亲的“指令”下,到未央区法院起诉和创业养家的妻子离婚。他与妻子虽恩爱,但他说:“我妈让我离婚,我也没办法。”
好一个孝子!!!
中国社会发展了几千年,却依旧无法杜绝刘兰芝与焦仲卿式悲剧的轮番上演。
02
孝顺,在中国有着极其厚重的文化土壤。
从汉武帝开始,中国的许多王朝都提倡“以孝治天下”,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增强封建集权。从此,儒家思想成了社会正统。
董仲舒在孔子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翻译成人话就是,前者尊,后者卑,后者要无条件地服从前者。
宋代的朱熹则将董仲舒的理论变本加厉地发扬光大,提出“三纲”的基础是“父为子纲”,核心是孝顺,子女对父母要绝对的服从。
宗法制大大地强化了孝顺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宗法家族中,父家长的权利至高无上,是家庭的核心支配力,享有“绝对权威”,因此会普遍认同“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观念。
《二十四孝图》中讲述了许多家喻户晓的故事,举个例子。
一位汉朝人,家中很穷,没有足够的粮食来养活老母和一个年仅三岁的儿子。
他就对妻子说:"我们太穷,甚至连母亲都养不起,但孩子会争母亲的口粮。为什么不把孩子埋了呢?孩子埋了,咱们以后可以再生;母亲死了,就不能再有了。"
妻子不敢反对,就挖了个两尺多深的坑,可在坑底,他们挖出了一坛金子。坛子上刻着一些字,说这些金子是上天赐给这位孝子的。
假如没挖到金子,孩子可能就真被活埋了,而贫穷的状况如果一直无法改变,说不准下一个被埋的,就是妻子。
在中国孝子的眼中,"偏袒妻儿"是一种不孝之举,大大的不孝。
03
随着社会的进步,宗法制、世袭制等封建制度的消亡,父母(尤其是父亲)对子女的绝对控制已经没有了生长的沃土,但是“孝顺”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依然被代代流传下来,并将绝对服从作为对“孝顺”的完满诠释。
而孝顺,也成为对一个人高度褒奖的评价。
之前热播的电视剧《欢乐颂》,“五美”中的樊胜美是个出身贫寒的"胡同公主",在外资公司是资深HR,美貌如花。
但"作为一个30岁的女人”,她没有一分钱存款,哥哥结婚的房子首付是她出的,贷款是她还的,连生孩子的钱都是她掏的。
她为了哥哥所惹出的祸端而被父母逼着"买单",为了帮助家里四处奔波,却得不到家里人的一丝关爱和温暖。
归根结底,是“孝顺”二字让她摆脱不了自己的家庭,只能在父母、哥嫂、侄子围成的无底洞里,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这样奇葩的家庭和角色一度让观众气愤地直想弃剧。
只是,同样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依旧在上演,甚至比电视的剧情更加狗血。
有着华语乐坛小天后之称的张韶涵,就一度因为父母“不孝”的指控,而毁了事业和前途。
2009年9月,张母在媒体控诉张韶涵“冷血弃养”,她还怀疑女儿被下迷魂药,被友人带着去吸毒、酗酒,并且曝光女儿转走全部家财。
而实际上,张韶涵十多岁时就开始赚钱补贴家用,后因唱歌走红所挣得钱,也用来养活全家,并将挣得的上亿新台币全都交由母亲保管。
只因索要每月一百万新台币的生活费不成,已经离婚的张父张母便联手上演了“弃养父母说”的闹剧。
但是在事件始末,“不孝”的帽子基本让张韶涵多年来积攒的人气轰然倒塌,事业也毁于一旦。
孝顺,尤其是强调绝对服从的孝顺,给了中国父母倚老卖老的资本;让父母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可以随意支配孩子的人生;使子女逐渐变成了父母手中的木偶和傀儡,重复着上一代人的人生悲剧。
绝对服从的孝顺,违背了孝道的本意,只是沦为愚孝的囚徒,成为社会的毒瘤。
愚孝,如开篇《一转成双》中的男子,害自己,害了爱自己的人,最终也害了自己打心眼里想要孝顺的人。
也难怪现在有不少的征婚条件明确为:有车有房,父母双亡。
这偏激的要求自然太过分,甚至让人作呕,只是愚孝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从中可见一斑。
04
追根溯源,孔子所强调的孝顺,其实还有个前提,有个相对性,即“父慈”,“父慈”才能“子孝”。
不然,一味的站在道德制高点的角度去要求子女,而父母却以生养之恩做筹码,不停地要求和索取,是对亲情的道德绑架,也是对人性的扼杀。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说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而人与人能够长期往来的基础,是尊重。
父母生下孩子,从他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就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存在于这个世上。
他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意志。
当他年纪尚小的时候,父母的指导可以作为他全部行为的指南,但当他渐渐长大,父母应该学会的是放手和尊重,放手让一个生命长成他所想要成为的样子,尊重一个独立生命所应该拥有的自由。
上大学时,同班有个家境贫寒的女孩子,贫寒的程度就是,过年时吃个白菜炖肉,肥瘦都不计较,塞到嘴里,就是一年一度的美餐。
大二开学时,她告诉我她本学期差点不能来上学。原因是弟弟要结婚了,家里没钱,她爸爸要她停止学业,留在家给弟弟换亲。
我当时吃惊到说不出话来。
要知道,作为985、211学校,我们就读的大学是多少人梦寐以求都不得的,并且,她来自高考大省河南(此处只是就事论事,并无任何歧视,勿喷),要足够优秀才能够挤过“独木桥”,考上现在的学校。
所幸后面她说服了母亲,她妈妈瞒着家里卖掉了养的猪,凑够了路费才让她顺利返校。
现在的她,经常在朋友圈晒她安稳的生活,虽然读完大学并不能让她成为人中龙凤,做大官、发大财。
但是,她已经彻底改写了自己的命运,不用因为父亲的意志,搭上自己的一生,成为所谓“孝顺”的牺牲品。
孝而不顺,孝是一辈子,不顺只是一时。
在父母年迈时,尽到自己应该承担的赡养义务,经常给父母打打电话或回家看看。
只是自己的人生,可以参考父母的意见,但最终的决定,还是应该自己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