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青衣》读后
我读毕飞宇的书,是从2003年的电视剧《青衣》开始的。
《青衣》是由辽宁华艺影业公司出品,康洪雷、陈枰执导,徐帆、傅彪、潘虹、李明启、夏力薪主演的都市剧。
该剧围绕着20世纪80年代当红京剧演员筱燕秋的戏梦人生展开,讲述了一个唱戏剧青衣的女人,对自己事业执迷到病态的地步,这份爱最终成为了她内心的累赘,“人戏不分”和“人生如戏”的状态交融在她命运中的故事。
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我在生意场上混得风生水起,我以为,我的心已经被钢筋混凝土层层包裹,可谓坚不可摧了。然而,徐帆幽怨的唱腔、精湛的演技,把一个执拗、率性、我歌我泣,心意难平的筱燕秋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面前,也把我带回到那不堪的少年,让我心有戚戚。
我为筱燕秋的命运哀叹不已,泣不成声。
我马不停蹄地找到原著,一字不落地看下去。
毕飞宇用独特的叙事手法、细腻的心理描写,诙谐清冷的笔调,将一个个人物个性鲜明地勾勒给我们看。让我们感觉他们就在我们身边,我甚至感觉,我少年时的心理情绪像极了筱燕秋。我爱她,懂她,可怜她。
就像毕飞宇自己评论的:“在我的身边,在骨子里头,在生活的隐蔽处,筱燕秋无所不在。中国女性特有的韧性,使她们在作出某种努力的时候,通身洋溢出无力回天的挣扎、到了黄河还不死心的悲剧气氛。她们的那种抑制感,那种痛,那种不甘,实在是令人心碎。”
多年以后的现在,徐帆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我依然记忆犹新,我再次从图书馆借来《青衣》原著,看了又看,心里再不是一味地哀戚,脑子里冒出来的,竟是三毛说的一句话:
所谓悲剧,与其说是命运的悲剧,不如说是个性的悲剧。
这句话用在筱燕秋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1.少年的筱燕秋:率性有余,圆滑不足,错失良机,自毁前程
毕飞宇笔下的筱燕秋,一出场就是与众不同的:
十九岁的筱燕秋天生就是个古典的怨妇,她的运眼、行腔、吐字、归音和甩动的水袖弥漫着一股先天的悲剧性,对着上下五千年怨天尤人,除了青山隐隐,就是此恨悠悠。
是的,筱燕秋是个天生的青衣胚子,确实适合演嫦娥,团长毫不犹豫让她演A档嫦娥。
她确实在最好的年龄遇到了最好的时机。
她演得好,把一个贪婪、悔恨的嫦娥演活了。
她也陷进嫦娥的身份里出不来了。她认为自己就是嫦娥,嫦娥只是她一个人的嫦娥。
现实是,剧团不是她一个人的,嫦娥的角色扮演者还有B档李雪芬。
B档要露面的时候,问题就来了。筱燕秋一直霸着毡毯,不让别人上。
李雪芬本是筱燕秋前辈,又是名角,世故圆滑,善于作秀,筱燕秋哪是她的对手。
当李雪芬上场后,她作秀的机会就来了。李雪芬本来不适合演嫦娥,但她有军队的人作后台,即使她唱得不像嫦娥,也会有——有组织的掌声。
这一切筱燕秋可以忍,最可恶的是,李雪芬竟当着所有人的面,指导筱燕秋演嫦娥,逼着筱燕秋肯定她的嫦娥。筱燕秋本来对李雪芬演的嫦娥嗤之以鼻,觉得自己才是嫦娥,就忍不住了。她用冷冷的、率直的、带着讥讽的话语,回答了李雪芬。
李雪芬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这样,她就可以光明正大、理所当然地诋毁筱燕秋演的嫦娥。
诋毁筱燕秋的嫦娥,超过了筱燕秋的底线,她不能忍了,端起开水泼在了李雪芬的脸上。
看到筱燕秋这一举动,我的心蓦地往下沉。我知道她这一举动,不是来自嫉妒,而是因为率性。她没想过,她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可以说,李雪芬轻而易举地,让筱燕秋掉进了她设置的陷井里。
筱燕秋的悲剧就开始上演了。
2.青年的筱燕秋:灰心丧气,敷衍人生,画地为牢,囚禁了自己
李雪芬被烫伤后,她本可以让筱燕秋去坐牢,但是她没有,她选择让筱燕秋写检讨书,离开剧团。
她了解筱燕秋,知道她心高气傲,让她当众念检讨书,比杀了她还难受。而让筱燕秋坐牢,就无法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的宽宏大度。她这样做,一举两得——蒙蔽了众人的眼睛,保住了自己的名声与威信,同时让筱燕秋离开了舞台。她也知道,离开了舞台的筱燕秋,一定是生不如死。
筱燕秋到戏校后,如同行尸走肉,对一切丧失了信心。她活得力不从心,便把自己草率地交给了她并不爱的面瓜,如同溺水的人随便抓到一块可以泅渡的浮木。
面瓜爱她,对她百般宠爱,但是,他们根本不是一个频道的人,筱燕秋的心在嫦娥那,她对嫦娥的爱让她欲罢不能,她注定做不了一个完整真实的女人。她用嫦娥划了一个圈,把自己囚在里面,寂寞而荒凉。
我理解她,可我却没来由地为她感到悲哀。
可谓一步错,步步错!
她就在这不甘中半死不活地活着,直到她三十岁的时候,她以为她的嫦娥死了。她却发现了春来,春来是“嫦娥”能够活在这个世上最充分的理由。
为了自己的嫦娥在春来身上活下去,筱燕秋死皮赖脸地求春来做自己的学生。花尽全部心思去教她。
3.中年的筱燕秋:时来运转, 人戏不分,一味执拗,丢了卿卿性命
筱燕秋做梦都没想到,她四十岁了,还有机会再上舞台。
她原本是寄希望于春来,现在机会又找上门来,她的嫦娥又苏醒了。
是老板出资让她再上舞台,老板就是她的救命星,她认为,为了嫦娥跟老板睡觉是正常的,理所当然的。尊严算什么,嫦娥才是她活下来的理由。
她站在舞台上,她就是嫦娥,谁也替代不了。
她忘了她对春来的承诺;忘了她是有家庭的女人;忘了老板也是俗不可耐的男人,也会睡了春来,想办法让春来上舞台;忘了春来是她亲手教出来的,嫦娥的不二人选。
就是亲爹亲娘她也不让,她霸着舞台唱了四场。
第五场时,她去医院错过了时间,春来上场后,她发现春来美若天仙,春来才是嫦娥。她知道她的嫦娥这回真的死了,她画好妆后,不管不顾自己流产尚未复原的身体,走出剧场,在大雪纷飞中,在寒风刺骨里,给天唱,给地唱,给心里的观众唱。
终于倒在了雪地里。
看到这个结局,我不禁想 :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如果当初她稍微有一点理智,冷静一点面对李雪芬的挑衅,或者根本就不在乎李雪芬的过激言辞,那么她就不会离开舞台,就不会有这二十年的痛苦折磨。
可是,一个人的个性决定一个人的行为,筱燕秋被她的个性把控着,她没有能力应对那些客观存在的突发事件,她的悲剧也就成了必然。
4.三代青衣,两样人生,一世挣扎叹戏痴
李雪芬、筱燕秋和春来,虽是三代青衣,但她们的人生却迥然不同。
李雪芬与春来是世俗社会的典型代表,她们在这个社会里应对自如,她们不会让自己过得很惨。唱戏不过是她们赖以生存的行当,与自身利益是绝对挂钩的。所以李雪芬后来下海经商了,春来也想过进电视台当主持人。
归根结底,她们是一类人——俗人!尽管她们活得如鱼得水,但是我们不喜欢。
筱燕秋不同,她把唱戏当成了她生存的信仰,是她活着的唯一理由。
生活中,有信仰是好事。问题是,为了这个信仰,她把自己与社会、自然、以及他人之间的关系,全都置之脑后,让自己孤立起来,一步步把自己逼向绝路。
我们欣赏筱燕秋对艺术的严谨与执着,所以对她的悲惨结局扼腕叹息。
不过,也许她自己觉得,为了嫦娥,这么壮烈地离去,是值得的!
这里我们无意谈论孰是孰非,只想从中吸取点教训。悲剧虽然给人以荡气回肠的魅力,但是,我还是喜欢左手握住理想,右手把持现实,过那种两全其美的生活。
筱燕秋的悲剧告诉我们::
可以执着,但不要执拗;
可以痴迷,但不能沉迷;
可以孤独,但不要孤立。
毕飞宇这本书,对现在的我们,也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要认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要理智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问题;
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要相信和把握好团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