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乐器,所有会用的人,肯定都希望能广泛流传,这符合大家的利益嘛。制管的人有活干,教学的人有课上,演奏者也会获得更大的市场。但经过这几年国内市场的“普及”,尺八它不符合这个规律。它似乎在有意拉高自己的门槛,不断收缩自己的传播渠道。这是为啥呢?
先看尺八的构造,一般来说尺八为竹制、打通内径,外斜切吹口、管体上开五个指孔,以激发气簧震动与管长耦合共振而发出音高的吹管乐器,可谓是构造极简。一般来说规则越是简单的东西,变化越是多,就像围棋之于象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尺八不好吹啊。
大部分乐器的旋律性都很强,你能跟着哼出调来。但如果你去哼尺八本曲,就没法哼。为啥因为基本上没有调儿。
尺八,它讲究单音的起承转合、抑扬顿挫。这有点像戏曲里的唱腔,一个音可以咿咿呀呀有好多变化、拖好长时间。尺八的每一个音都是一个独立的表达单元。
这其实跟尺八本身的结构及吹得时候的运气法门有关。同一个音,用不同的指法,音色是很不一样的。而且俯吹或仰吹的角度也会影响音响音色。你别看就五个指孔,但高手就可以搞出无穷的变化。高音可以像干燥的木头,也能像清亮的金石,低音既可以宽广圆润,也可以生硬地吱吱作响。
你要想吹出这些变化无穷的尺八本曲,就得掌握复杂的指法和气息控制。尺八难学,主要就难在这儿。
但是,除了尺八自身的特点,尺八的难,其实也是后来圈内人刻意营造出来的感觉。
此话怎讲?所谓营造,就是给尺八创造一套非常复杂的意义系统,让外人进入尺八世界的门槛越来越高。那这些人是怎么干的呢?
首先,尺八的价格高昂。一支合规的现代竹制尺八一般都要在20万日元以上。所谓百竹之林,难取一支。两万支竹子中,最后只能挑剩下两三支。按照海山老师的话来说“Each instrument is unique.”你看,从尺八的入手大门槛,就这么高高地立起来了。当然,现在研究尺八的人就逐渐多了。但整体上,它还是一个壁垒很高的乐器。
其次,由于尺八的古典本曲源自日本的佛教音乐,这也将尺八蒙上了一层宗教色彩。更有某大师抛出“尺八是连接此世与彼世的乐器”这样的“高论”,不由地给尺八倍添神秘感。
但经过这几年的学习,我想明白了一件事,就是文化产业,听起来是一个统一的概念,其实这个产业里面可以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文化产业,是对世界上的解释系统,它可以分成两个。一种,是越解释门槛越低,是努力想让听众把这个事弄明白。就像我本职工作从事的法律服务行业,本质上就是在干这件事,作为一个律师,是要将枯燥高深的法律知识,掰开揉碎解释给当事人听的。此外,还有另外一种解释系统,就是越解释门槛越高。不仅是尺八,很多艺术评论就是这样,不看评论,倒还能领会艺术品的美,一看评论,这个主义,那个流派,外行彻底就晕菜了。
为什么要这么干呢?为了创造一个鄙视链。林语堂先生说,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文人为什么爱用典故呢?当然是为了节省篇幅。但更重要的,是两个都知道这个典故的文人,这时候会会心一笑,同时心里也知道,你们不知道这个典故,你们不懂我们在笑什么。这就把其他不懂的人排除在外了。同样是听尺八,你知道他的音是高是古,我却一脸茫然。鄙视链就有了。所以,文化产品创造价值是分成两种方式。一种,为更多的用户提供服务,从而实现价值。这种方式我们这代人很熟悉,这是工业时代创造价值的主流方式。但是别忘了还有另一种,为更少的用户提供在鄙视链上的地位,排斥其他人,从而实现价值。
基本上关于文化的争论,都发生在这两种价值创造方式之间,前者说后者“装”,后者说前者“俗”。这其中没有什么好和不好之分,只是大路朝天,各走一边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