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学期末了,对一个阶段教学的质量抽测总是离不开考试,语文考试新的命题方向已经日趋情境化,即用造境来检测学生对学科知识或能力的测试。总体上来说,语文考试的命题改革,越来越体现学科综合能力即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两个方向。此外,也日益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能力。
虽然,无论考试怎样改革都无法完全体现学生学科能力与水平,但语文考试的大致方向终于远离了死记硬背化的知识的呈现,题目越来越灵活,整张试卷无一不是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考试从一开始出现,就是以一线教师教学的指挥棒,所以,语文考试命题新方向的改革,也在很大程度上纠偏了一线语文课堂的指挥棒,给语文学科教学指向了阅读和写作这个学科的核心素养。
然而,考试命题的新改革,而一线教师的传统教学依旧还没有来得及转向,还是捧着一本教材来教,学生也紧跟老师围着一本教材来学,所以,在新命题试卷的测试中,学生总体感觉就一个字:“难”。其实不然,准确来说,应该是另一个字:“活”。那么这两个字之间的问题是什么呢?自然,就是一线教师在传统教学与新命题改革后新的教学之间的转变,或者说是在教教材知识与用教材教能力之间的转变与过渡问题。可以说,任何习惯都不是一时形成的,都有它固有的背景与环境,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且,习惯一旦形成,就有着强大的惯性,绝不是三两天或十天半月能够改过来的,正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即便如此,时代的转变,大的语文学习观念趋势已经出现,语文教师的教学也必须顺应这一新的学科核心能力与素养的趋势。为什么呢?这个并不是要要跟着考试指挥棒走,而要看到这个转变的本质,它就是准确解读了2022年版的新课程标准后的学科核心素养与能力的实践化。这就是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下,学科核心素养与能力的与时俱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这又是一次质的飞跃。
所以,在这种背景下,一线语文教师必须得紧跟时代,认真学习与解读2022版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新时代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与能力所在,然后再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用教学实践新课标指向的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身体力行地做好语文学科的践行者。而要做到这样,就必须紧紧围绕阅读与写作这个学科素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课堂文本为蓝本指导学生真正阅读,并以此为契机带动学生读起来,真正带动学生去由课内到课外做阅读爱好的使者,让学生真正养成似阅读、读好书、多读书的习惯,从而养成海量阅读的践行者,持之以恒从而把阅读形成学生自己的真正生活方式。事实上,阅读不仅是语文学科的素养与能力,更是所有学科的基础能力,这也就是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的本质属性。
在阅读到一定程度后,写作是会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而且,只要一个人真正开始喜欢读了,他的阅读理解和读书的质量也就会自然形成的。我一想认为,阅读习惯的形成,最为重要的是读起来,然后才是读书的层次与品味或境界的提升,这些事在长期大量的阅读过程自然形成的。因为,一个真正的爱读书的人,本质上就是对阅读有着强烈兴趣的人,而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个人做任何事情的真正内驱力,是一个人行动和克服困难过程中真正的“永动机”,一个“有兴趣”的人在自己真正喜欢的岗位和事情上,不但是永远不知疲倦的,而且还会永远不亦乐乎的。
真正爱好阅读的人,自然会是一个真正喜欢思考的人,因为,阅读的本质就是伴随思考的过程,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思考已经习以为常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长期阅读的经历会给人脑形成一种像长期跑步一样的类似“多巴胺”的东西,从而乐死不疲。由此而然,思考所产生的类似“多巴胺”成分自然会让一个人产生言语表达欲,这就是由读到写的自然过渡,就是读写结合的真正理论基础。而从阅读引发的写作,真正的读写结合本就是培养写作和训练写作最自然和最佳的途径。当然,读而写,由读来养写,是培养写作能力和提高写作水平的最好途径,也是滋养写作者最自然的方式。关于这方面的作品,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舒明月的《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读书来的》。此外,从写作理论上来说,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没有输入,就不可能有输出。尤其是要有好的源源不断的语言和思想的输出,就更离不开大量阅读这个输入,正如北大教授著名儿童文学家曹文轩说的“写作是支箭,阅读是张弓”,要想“箭”射得远,就必须把“弓”拉得大。正像宋代黄庭坚说:“一日不读书,言语无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对于写作而言,这确实如此,毫无夸张直言。
其实,阅读与写作,并不是就文章开头所说,因为语文学科的考试而言的。更本质上是就人的一生而言的。人的本质就是言说的生活方式来存在,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我们人类始终是不可能脱离言说而生存于世的,这个方面最有成就的著作非福建大学潘新和教授的《语文:表现与存在》莫属了,即便是聋哑人也是如此。其实,人无时无刻不在的思考即思维就是一种隐形语言,所以,为人生,为生活,真正做阅读的使者,让写作滋养我们的人生。
因为,读与写,乃人生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