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第一个命题:心即理。
心外没有理,我们现在做事每每凭借的都是心外之理。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本书合起来叫做四书,第一本就是《大学》,《大学》这本书对于我们中国人的哲学修养是第一本要看的书,这叫初学入德之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纲领)
大学,即大人之学,大人之学即学做君子。
何为明明德?
第一个“明”字是一个动词,我们本有明德,但我们没看到它,它被遮蔽了。再把它拿出来,启发出来,彰显出来,叫做明明德。明德就是心之德,德用英语来说是virtue,就是一个事物的特征属性或德性,它不等于伦理学概念,每个东西都有它的virtue,如我们两条腿的virtue是跑步弹跳,我们头脑的virtue是思考、学习,而我们心的virtue叫明德。
如何明?在亲民,明明德不是个人关在书斋里面自己苦思冥想,它的功夫途径在于体察体会人民生活。因为天道在人民生活中,到15岁就要领会百姓的生活,人民的平常的生活,里面有道。这叫亲民。(这里我想起毛主席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如果学者做学问,脱离群众,是很可怕的,有某乎批判的“刘拓”之流的案例。)
然后止于至善,就是最高的目标,就是让我们的心跟天理一致,这叫至善。
这是王阳明对至善的理解,至善就是使我们的心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跟天理一致,叫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极就是标准。
我们的本心、明德一旦明了,就回到明德中,叫明明德。明明德修养的途径就是亲民,就是领会人民生活,指向的目标是:让我们的心跟天理一致,这个心中所想到的东西无一不是天理之标准,不掺杂任何的小我的私欲、个人的偏见,清洗干净,把偏见、私欲清洗掉,这叫做纯乎天理之极,这种状态就叫做至善。
这是大学的三纲领。下面还有八条目。具体怎么来做呢?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王阳明做学问,第一阶段是按朱熹的学问,格物,没格成功。然后又学老子庄子,学佛学,领会禅宗,这是第二阶段。
禅宗给了他极大的启发,在龙场这个地方,一天夜里,他顿悟了,突然明白了儒家的格物致知的学说,其实我们自性具足。
不要去看外部的事物,不要求外物之理,心外无物。顿悟之后的王阳明开始教学,教他的心学。他就走了一条背叛朱熹学问的道路。
天理不在外部事物中,在我们心里。之后的王阳明开始讲授心学,跟朱熹对立。陆象山也是顿悟的。陆象山顿悟后也是大呼小叫,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内事即己分内事,己分内事即宇宙内事。”
我们中国人要解决一个破心中之贼的问题。
程朱理学指点的路是:先从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当中去领会天理,然后把它说明白,让全体中国老百姓都懂他,然后来克服自己的个人私欲。这叫做存天理,灭人欲。这是朱熹破心中之贼的方法和道路。
问题在于天理如果在人心之外,在人心之上,脱离人性,它就是僵死的教条。它没有力量,你认识它也一样,对你的生活和行为、生命事件毫无影响。(如与父母对簿公堂的子女也知道孝之理,头脑里知道但没用,这个理在他的心之外,他照样跟父母对簿公堂,争夺财产。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
陆象山、王阳明发现程朱理学走的路不对,把天理高高在上的端坐在那里,向老百姓解释清楚,然后大家去服从它,这个天理就成了僵死的教条。
天理在人心里,陆象山这样讲,后来王阳明接着讲这话,心之德——明德就是良知。
《大学》说明德,在王阳明那里叫良知,“良知乃是天理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
王阳明抓一坏人,其称:”你能不能把良知拿出来给我看看。”
王阳明说好,他说我现在决定放了你,但你要把所有的东西留下来,待到他被脱到最后一件衣服时大喊,能否留此一件。王阳明大喝一声:良知当下呈现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仁义礼智之端)
良知就在你身上,就在你心里,如孟子所说,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任何一个人犯了错或做了错事,他一定会有为自己的这个行为做辩护的愿望,他这个做辩护的愿望表明他有羞恶之心。(此我想到李瑾枚老师讲犯罪、心理教育等的一些真实案例,里面很多由此体现,讲一个犯了罪的恶人,仍然会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说明其人是至少有一套自己认为的标准的,再论标准的对错高低是否狡辩,但行为都取决于他当下的认知。)
“当下呈现”说明他不是头脑中的推理,他不是经过了概念判断推理,而是说他的生命情感的真相在此时此刻不由自主的呈现了。
所以这不是头脑的事,而是心的事情,良知不是在头脑里,而是在我们心里,这个心里面就是我们的生命情感。
头脑里面的是概念判断推理。
我们不要误解了良知,不要以为它好像是西方哲学家如德国的康德所说的先天知识。
良知是我们生命情感的本身的存在。
头脑与心是有区别的,如一个人失恋后找朋友倾诉,朋友跟他说天涯何处无芳草,此人听后觉得有道理,头脑想通了,因为它完全符合理性。
他的头脑决定把这件事放下,他的头脑刚刚做下这个决定,他的头脑又一阵的难受起来。
李清照:“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下了眉头叫头脑想通了,却上心头,心里又来。这就是头脑和心的区别。
由此我们知道心更根本,在头脑里面活动的是概念判断推理,在心里面活动的是生命体验,生命感受。我们不可能用我们头脑中的概念判断推理把我们心中的生命情感消解掉。这就是王阳明以及其之前的禅宗及之前的孟子所讲的心,而不是西方哲学家所讲的理性,理性是头脑的工作,头脑的能力。心是生命情感,生命情感的本真的存在平时你看不到,它在关键的场合突然爆发出来,叫做当下呈现。
所以现在我们看到朱熹的理学和阳明的心学对立在哪里呢?
朱熹的理学要我们用头脑去理解天理,然后再付诸生命实践。然而我们头脑中理解了一种道理,它并不能成为我们生命事件的(根本)动力。生命事件的动力来自于心,即生命情感。
我们在世界上去行动去实践的动力就不是来自于头脑,趋使我们去行动的是情感的力量,而情感发自于心,这个发自于心的情感要在它的本真的真相里面,那叫天理,这就是“心即理”的意思。
此理非概念判断推理,不是自然科学的定律,而是生命情感的真相。
(这个世界太多人教我们用脑分析,用脑算计,可是未来从未按照头脑分析的那样发展,如果能分析何来这么多恐惧、无明、痛苦?心早就不是麻木就是涣散的,太多人不能安住当下了。西方把头脑死亡定义为一个人是否已经物理死亡,而中国人说“夫哀莫大于心死”,心的死亡,是灵魂的寂灭。若不用心,便处处都是僵化和麻木,总觉得哪里不对,但是早就失去了自己灵魂的掌控权,不过就是一具行尸走肉,一具看不见真相的被奴役的肉体。
另外,心与头脑之区别,此处会想到《臣服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