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位学员在微信里求助:我想考XX证,但我怎么也行动不起来,这个拖延症啊!怎么办?
一个朋友打电话:旧工作已辞,新单位没通知上班,鸭梨山大,怎么办?
家中小鬼总是临近十一二点才想起要洗澡非常影响家人休息,究其原因是:早一点我就不想洗澡,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怎么办?
............
表面上看,问题似乎都挺好解决的——调整自己去行动就好了。比如那位学员你想考证,去复习嘛;那个朋友,担心没有用,那就打个电话问一下用人单位求证一下嘛;我家小女只要早一点把脚迈进洗澡间就好了。
这…….很难吗?打开书,打电话,早点洗。
“酱油瓶倒了都不扶一下!“这是我家先生对孩子不收拾房间尤为恼火的无奈评价。因为在他看来,好的学习环境才能保证学习的质量。虽然孩子每每点头说要收拾房间,但迟迟不肯动手。
一个周末,在家收拾房间,顺道把小朋友的房间也收拾了。我想像着那一刻自己就是她:收拾书本、擦拭地板……等收拾完后我发现自己并没有很高兴的心情,反而升起一种强烈而清晰的无意义感。
在这样一个明窗几净的房间里,我剩下唯一能做的事情好像就只有好好学习。学习好,才能排名靠前啊,排名靠前考个好大学啊,考个好大学才能找个好工作啊。然后呢?累成狗样的工作啊!…….最后竟发现原来这么没意思啊!
表面上好像她被什么挡住了,而不愿收拾房间,但实际上她是用不收拾房间挡住了最终极的问题。
同样的,那位学员打开课本看书并不困难,但打开书以后呢?且把是否能学得进去放在一边,用功了,拿到证了,然后呢?然后他要去做什么,他恐怕不是那么清楚吧!
那位朋友,打个电话跟用人单位确定报到的时间,如约报到后,新工作能实现活着意义感或者梦想,她是不太确定的。
我家小朋友,早点洗澡也是可以的,但洗完澡后干嘛呢?我要去面对更大的主题了,而那个主题是我害怕的,惶恐的,迷茫的。
至少我还有个证备考、有个工作在等待、有个澡等着洗……有个自我改善的空间 。
2、16岁的泰勒·本·沙哈尔在全国壁球赛中夺得冠军,他以为经过长达5年的的训练:拼命奔跑、努力节食.....,通过身体或心理的艰难 与忍耐去赢得冠军,获得这份成就感会让他幸福无比.
他给自己买了好几个汉堡(这在以前的训练中是不可能这样放肆的大块朵颐),但当他把汉堡送入口中时,他却体会到了强烈的失落感和空虚感。
正是因为这份对生活迷惘和恐惧,这份对幸福的迷惑,让他成为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课讲师,他写出了给饱受忧郁和心困惑折磨的人们带来福祉的书《幸福的方法》。
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就拿学习来说,作为父母,我们真的需要了解并解决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最大障碍,那就是“学习到底为了什么?”
如果家长教育孩子好好学习的理由无非是“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能出人头地多挣钱”等等,不要说上学读书未必能实现以上这些愿望,即便读书能保证以上结果,孩子也未必会感兴趣地、起劲儿地为了这些目的而努力。
去年,我就接到一个朋友的紧急求助。她说她十岁的孩子说觉得活得空虚,她非常慌张,问我怎么办?我问她对这个问题怎么想?她说她不知道。她对自己的孩子说:“你要制定自己的目标,弹琴,画画可以让你充实起来……”可是孩子反而更加抵触。
我问她:“你活着意义感或者梦想是什么?”她坦言自己不知道,早搞清楚自己要什么,就不会窝在这个单位不死不活的了。
我建议她和孩子一起去探索一下,我问她:“是不是因为孩子唤起我们强烈的痛点和情感,你感觉对事物失去了掌控,所以你开始慌和焦虑了。”她说点头到,因为这个问题其实也一直困扰着她,所以当她的孩子说出空虚时,她就很震惊。
看,孩子就是我们的镜子。但是很多父母往往走入一个误区就是:“你要听我的,但不要像我这个样子或成为我。”就像我这个朋友一样,要求孩子听她的,去充实起来,但不要像我这样不知道活着为了什么而活着。如果让孩子去修补我们自身的缺损,这也就限定孩子的发展模式,孩子就会更迷茫了。
于是我建议她先弄清楚自己活着的意义,或者和孩子一起探索孩子活着的意义。先把课本上的学习放在一边,从对生活的热情开始入手学习,从玩儿开始。
我们不是通过外在滋养自己,就是通过内在滋养外在,不管滋养能否进入冰封的心底,但如果生存中去体会,去欣赏,就变成了生活,这本身就是一个寻美和善意的过程,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试试看。活出意义感,哪天死你就觉得不亏。
所以如果你认为某个事情挡住了你, 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去探索。你用这个事情挡住了什么,并勇敢的去看看那到底是什么?然后穿越它,创造即将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