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5月20号成为了国人的另一个“情人节”。
在这天,许多人都会热热闹闹地宣示“爱的主权”。但也有许多人分手,或者“被分手”。
朋友一大早在微信群上吐槽:“我要跟男朋友分手,谁都别劝我!”
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她说,“昨天,他竟然只给我发了5块2的红包,到底是什么心态?!说明他心里根本就没我!”
事实果真如此吗?
通过这样一件小事,就可以轻易否定一段亲密关系吗?
01
什么才是真正的“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指的是:两个情感成熟、既亲密又保持独立的人,建立的一种双方都感觉很舒服的长久关系,是相互给予、相互丰盈的关系。
更为诗意的表达是:一个拥有爱情的人,抵得住山河寂寞。
但亲密关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直稳定的存在。
如同《圣经》里所说的,“爱是恒久忍耐”。良好的、长久的亲密关系,需要习得和经营,要认识自己、自律,认识他人、包容对方,学会自我成长,最终成就彼此。
02
亲密关系中,常见的“陷阱”有哪些?
网上有很多关于亲密关系的文章和讨论,标题往往触目惊心:
“不回你微信的人,不分手留着过年吗”
“他其实没那么喜欢你”
“余生找一个宠你的人”
……
但很多人依然无法处理好自己与伴侣的亲密关系,陷入一个又一个“陷阱”里,无法自拔。在亲密关系中,常见的“陷阱”包括以下三种:
陷阱一:较低的自我价值感
“为什么TA发了朋友圈,却没回我的消息?”
“为什么刚刚打电话过去没接,TA到现在都没有回我?”
“为什么TA跟我在一起的时候,总在看手机,是在和别人聊天吗?”
……
其实很多时候,问题并不在于对方爱不爱自己,而是自己的自我价值感偏低。
只有我们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我们才会认为这段关系是稳定的、安全的,我们是被疼爱的。
否则,怀疑、猜测、不安全感就会围绕我们,继而,会将一些细枝末节的事情,例如“不回微信”“不接电话”“没送礼物”等,解读成“不爱我”“不在乎我”等信息。
陷阱二:不说出自己的需求
当下,有一种很奇怪的观念:“如果我不说,你就能做到,才代表你真的爱我。”
但是,自己不说但希望对方知道,并且主动给予,本质上是一种“巨婴心理”。
婴儿通过“大哭”引起关注,大人们听到哭声,会迅速赶过来,猜测婴儿可能是“渴了、饿了、痛了、热了”,然后,满足婴儿的需求。
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明白,没有人会像照顾婴儿一样,24小时关注自己的需求。
陷阱三:失望于己,责怨对方
许多人在自己的成长受阻、对现状不满时,倾向于对爱人提出更高的要求。
比如,一个经济状况不好的人,会对另一半的收入有更高的要求。
如果对方能满足要求,我们就会感觉更好,如果对方不满足自己的要求,我们就会失望,甚至加以抱怨和责怪。
03
如何经营好亲密关系?
但真正相爱的人都懂得:最好的感情和幸福感,永远都是经营出来的。
所以,无论是爱别人还是爱自己,都要好好经营:
打破不合理期待
傅雷给儿子的信中有一段论述择偶观的经典:
对终身伴侣的要求,正如对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样不能太苛。
……
只有长处而没有短处的人在哪儿呢?
世界上究竟有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或事物呢?抚躬自问,自己又完美到什么程度呢?这一类的问题想必你考虑过不止一次。
亲密关系在开始时,通常是甜蜜的,于是,会给人们带来很多不合理的期待。
例如,要求对方时刻关注自己、围着自己转,弥补自己童年的不幸、原生家庭的伤痕,填补自己内心的缺失,等等。
但这一切都不是真实的亲密关系。
生活总有起起落落,真实的亲密关系,彼此之间是有互动的,有价值交换的关系。
正确表达诉求
很多人会觉得,表达自己的需求,是一件难为情的事。
但亲密关系的真谛之一,就在于适时袒露内心,坦诚的面对自己和对方。
我们必须要学会,向对方合理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
有些话你说出口,别人都不一定懂,更何况是我们没有说出口的呢?
扮演好三种身份
一段好的亲密关系,需要彼此扮演三种角色:玩伴、老师和分享者。
“玩伴”就是双方可以一起去实现一些事情。
“老师”就是当一方遇到问题时,另一人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建议或意见。
“分享者”就是学会认真倾听另一半内心真正想说的话,接纳对方的不安、沮丧或担心,甚至是对方的脆弱,并给予他所需要的支持和帮助。
忽略标签,找属于自己的亲密关系
一段良好的亲密关系一定是变化的,而且有N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
所谓的浪漫和亲密,在亲密关系的不同阶段,表现的形态是不一样的;每个人表达情感和爱意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好的亲密关系,不应只有一种标签。我们要学会,用心体会和欣赏。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首爱情小诗:
《我和你的目标》
by萨提亚
爱你,而不抓住你;
感激你,而不评断你;
参与你,而不侵犯你;
邀请你,而不要求你;
离开你,而不感到歉疚;
评论你,而不责备你;
帮助你,而不侮辱你。
如果,
我也能从你那里得到相同的爱,
我们就会真诚地相会,
丰润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