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焦虑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从系统的观点来思考,焦虑就是两个存量不相符合的状态引发一连串的反馈所引起的心理现象,这两个存量分别是知识的现有量与外界的知识量。
知识的现有量是存量,自然就会有流入和流出,流入就是通过学习来增加存量,而流出是遗忘的速度,这个取决于使用的频率,使用的次数越多,记忆就会越加固化,流出量就下降了。
外界的知识量是一个大池子,在这里呢可以看到一个正反馈,啥是正反馈呢?举个例子:当没有其它外力像是政策等等,一个国家的人越多,生的孩子越多,那人口就也越多,这就是个正反馈
回到正题上,流入的水会着池子中的水越多而越多,因为知识本身是会创造知识的,这就造成所谓21世纪的知识大爆炸,一种指数性的成长,其中摩尔定律又是影响力最大的因素之一,当计算器的速率越快,产生出知识的速率就越快,信息传播的速率也就越快,至于流出量就是那些被淘汰的旧知识,这跟流入量是成正比的,流出的越快,流入的也就越快,但总的来说,流入还是远大于流出量,造成外界的知识量一个指数性的增长。
知识的现有量与外界的知识量的差距感,一部份是由自己所掌握的,你接触的越多,看的越多,就越能查觉到差距,另一部份就是前段所提到的信息传播的速率越快,接触到的就越多,这就造成某方面的不满足所引起的心理焦虑状态,而消除焦虑,减少这个差距就是促使人行动的原因。
那么对于个人来说,要减少这种差距感,只能改变知识的现有量的流入或流出,或是减少心理上的差距感。
改变知识的存量,能通过更多的学习来达到,但人一天就是只有二十四小时,大家都一样,那么就必需通过一心多用、利用片段的时间、阅读整理好的心得等等不一而足,这是为什么像是得到、简书这类的app能越来越大的原因,但光是接触更多还不够,开源的同时,还要学会节流,因此,教导人们怎么学习、怎么内化知识、怎么学以致用的视频、书籍也是越来越多,方法五花八门,各有各的一套理论。
为什么以前的人比较没有这种所谓的知识焦虑?从上面的系统分析来看,这能归于三大原因。
一、外界的知识量不大。
二、大量接触信息的机会不高。
三、学习的方法单纯。
那难道我们不能像过去的人那样,简单的过生活就好吗?答案是:可以,但是那就是拼运气,以前的人学会一门专业的知识,就能够靠这门技术养家活口,但是在现代的社会,这么庞大的外界知识量所带来的变动也越大,只会一门技术随时会有被取代的可能性,当你想要通过一门技术活一辈子,那就是在赌这种技术会一直有市场而且还需要人的存在,当你的技术不再是不可替代的,失去经济来源的可能性就越大,养家活口就会变的越难。
有人说外界的知识量扩张的如此快速,不论我们怎么学都没有办法匹敌,难道我们只能在暴风雨中前进,也许哪天幸运就能站到暴风眼享受片刻的平静或是走出这个暴风雨吗?我们究竟该学些什么?
在暴风中,要能安然最重要的就是找出风究竟是往哪吹,然后顺着他前行,也就是说要找出现在的风向究竟是怎么一个吹法?
我认为呢,担心被取代的这股忧虑感,主要是来自人工智能以及全球化的发展,估且假设人工智能是真的能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而且全球化会持续下去(这是作者的假设,也说不定全球化就要退潮了),那我们要做的、要学的,第一,就是人工智能所做不来的,要了解人工智能有哪些做不来,就要具备一定的软件方面的知识,因此,学习一些信息工程方面的知识是我认为第一个学习方向,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人都要学到能写出alphago的程度,但是了解原理,就能大概去预测比较不容易被达到的境界是哪些,也比较能够看得懂人工智能的发展究境到什么样的程度。
第二个学习方向,我认为是思考的方法,思维的工具,思考一直是神经学界最为好奇的领域之一,至今仍未解码成功,还没解码成功就意谓着没有办法写成程序,因此一个真正会思考的脑,是无法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能做到,那人类也许就不是最优势的物种了呢。
第三个学习方向就是没有方向的方向,以现在的人工智能的发展,多数都是在做类似的行为,alphago就是专门下棋的,你叫他去写文章,他写的出来?因此跨界是另一个战胜人工智能的方法,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人提倡跨领域的学习。在这个方向之下,最重要的就是去知道哪些工具是真的能有效的帮助学习,会真正的学到而不是过目、过耳即忘,我认为即然没有方向,兴趣就是唯一的指引,从自己有一些兴越的领域开始去学习,才能有动力去了解,了解的越多,有兴趣的越多,自然就会去接触更多不一样的事物。神经学家说:「强迫性的学习是骗不过大脑的,主动发自内心的学习才能真正的记住。」
最后一点建议是针对全球化,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两件事:
一、观注世界的潮流,多看看国际新闻,看看别人是怎么看待这些事,同时还能训练第二点:思考的方法
二、学习语言,不是要考TOEFL能够拿满分的程度,而是多多接触不同的语言,一能让人看到不同的国家对事情的看发,二能增进人类思考的多样性,不同的语言会造就不同的思考方式和方法
希望大家在潮流中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向,重新再出发!
>留言是思考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