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考研热”在持续升温。我相信很多大学生都快要被考研给洗脑了吧!“不考研找不到好工作!”“考研的工资会更高些!”“有些公司只招研究生哎!”冲着这些言论,学生们纷纷走上了考研路。有的学生甚至只是为了陪朋友也去考研。
为了适应“考研热”的到来,各种考研机构纷纷跃跃欲试,以各种高价来钓学生们这些“大鱼”。我看了下关于我考心理学研究生的一家考研机构,初试要花几万块,就连复试也要花几万块!那万一不过你怎么跟人解释?我不禁叹息现在的机构也真是太猖狂了!
其实我也是想考研,但是我考研并不是说为了更好的就业或者是为了更高的薪水 而是为了我的梦想。
我想考北大心理系。
如今的考研路真是越来越难走了!考研的人一年比一年多,竞争越来越大。但是它跟高考还是不一样的。高考是全国自主统一命题,有统一的分数线,统一的标准,考研就不一样。每个学校标准不同而且还有保研名额,还要分初试复试。学的东西也是不一样。而且备考时间很短,一般都是一年多的时间,当然也有提早准备的,比如我。但是也有参加工作后才开始考研的,也有刚上大学就考试准备的。参加工作的人考研就比刚上大学的人要吃亏许多了。但是毕竟有了工作经验,各个方面都要成熟许多。考研不管你备战多少次,二战三战四战都可以,就看你有没有耐心。
往往是到了考场,你会发现考场上总会少那么多人,而且是考完政治后少一波人,考完英语数学少一波任务,考完专业能坚持下来的才是胜利一半了。很多人在备战时都受不了压力会自动退出。因为考研的压力实在太大了,你无法掌握,你会压抑的想死,你会不知道这种看不到尽头的努力到底有什么用,你会感到很无力。知识是一样的,比的就是各人的毅力。也就是成功所必须具有的素质——必须要坚持!
考研结束了,看到考研党晒出的各种在考研路上的吃苦的照片,看了心中不禁很是心酸。有同学在教室打地铺,有同学边看书边喝酒,很多同学都是顶着寂静去教室和回寝室,早起和晚归。这种寂寞的感觉很容易让一个人崩溃,缺少陪伴和安慰,就是一个人在路上使劲的挣扎。也看不到尽头。最可怕的是,是这种选择是可有可无的,也就是说没必要非得做出这种选择。就像很多人毕业直接工作也可以混的很好。这对于选择考研的人来说是个很大的压力——自己没考上或者考上了也没那些直接工作的人混的好,那可怎么办?
他们肯定想过。
记得看过一个真实的例子,一个男生考了五次北大还是没考上,这时他已经28岁了。每天都是住在北大旁边的四合院里,吃住都是啃着父母的,满怀着希望,却还是迎来了一次次失败和打击。多么惨痛的经历!我觉得他是真的不必要那样做,二战三战如果真的考不上就不要再坚持了,毕竟现在本科毕业都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不要太过死板纠结。
还有我想说的就是对于考研不要太没有主见,不要太随大流。我们的人生要掌握在自己手中,既然本科毕业都可以找到工作,并且好好工作几年就可以拿到好的工资了,如果你的理想只是想拿到好的薪水,那就可以安心的直接去参加工作好好工作等待提拔或者可以直接跳槽,不要以为只有通过考研才会有好的工作或者有高的薪水。在这考研只是给那些想要在此专业上更进一步研究的人的一个机会。如果说以后研究生太多了,那博士岂不是也要争相去考!难道说考上博士就可以有更好的工作了?那岂不是太荒唐了!
所以我奉劝那些在纠结要不要考研的大学生们,就是看好自己的路,想好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不要盲目的跟随大流,失去自我。我们在做出选择的时候更多的是要倾听自己的声音。就比如我来说我非常喜欢心理学,我喜欢弗洛伊德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一切的心理问题都和性能联系起来。这真是太令人好奇了!再者因为我有很多心理问题,我立志于要用心理知识解决我的问题。所以说我想要考心理系,我本科专业是环境设计,美术生专业,跟心理系八竿子打不到一边。但是我选择心理系是因为我遵从了我自己的内心我不要求毕业必须有好工作或者高薪水。我只是单纯的想要在心理学这方面研究的深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