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聚焦是企业3-5年的策略,而不是企业的长期目标
有很多专家都说,做企业一定要聚焦,说一辈子干好一件事,打穿一件事就成功了。
其实,这是的一个非常错误观点,聚焦绝对不是一个战略领域,它只能是一家企业的阶段性策略。2023年-2025年我就干穿某一件事,而不是我一辈子就干这一件事。
聚焦是企业的大忌,企业应该随着市场的需求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战略,变化自己的业务。
第二,施乐是如何灭亡的?
施乐就是这样,这个公司你知道吗?干什么的?打印机+复印机。
它曾经应该是全球最顶级的公司,也是绝对的全球500强之一。这家公司诞生什么呢?我给说说,因为打印和复印需要图形,所以诞生了图形显示技术,笔记本电脑也是这家公司发明的,后来复印近要联网,有了以太网的原型,为了方便操作又搞了一款鼠标专利。最后,这是技术领域都诞生的500强,而不是施乐。
图形显示诞生了微软,笔记本处理戴尔,以太网出了cisco,鼠标出了罗技。
这家老板不思进取,他就认定打印机复印件干一辈子,虽然自己拥有这样技术,从来不干,因为打印机,复印件太赚钱了。可惜的是10年后这家公司消失了,再也找到不到了。
我从没有看到那个公司可以吃到底的,一个公司如果不进化,不进步,不组合新的要素,迟早一天就是灭亡的结果,所以,组合要素应该是企业家常常思考的问题。
第三,持续业务不是盲目多元,是持续建立一种相互促进的生态链
我的说的持续业务,不是让你盲目的多元化,比如说,做机械的企业转行多地产了,不是这种非相关多元化,而是持续建立一种相互促进的生态链体系。什么意思呢?给你举例说明。
比如阿里,要素非常多,那如何组合这样要素呢?当第一业务拉起来的时候,有了阿里巴巴,再往上升的时候拉开了第二业务淘宝,在淘宝上升数据聚集庞大的时候,拉开了支付宝,支付宝不断上升,数据聚集庞大,产生的阿里云。
你看马云也不是一辈子干一件事吧?他也是组合不同时期的要素,完成的多项业务,造就了阿里系。这有点第二曲线的味道,就是裂变都是从自己的一个业务场景中不断发生长大。
它给我们一个启发,每个公司的业务都会有终点,在第一业务上升的时候必须拉开第二业务,以此类推,而且这些业务之间还有一定的关联和促进。
第四,借力的过程就是补自己的短板的过程
一家公司的业务多了,不同的曲线诞生不同的业务,自己又不是天才,那就学会借力,借力的过程整合要素的过程,就是堵自己短板的过程,改变自己DNA的过程。真正的产业机会都是要素的重新组建,才会出现一个一个新的东西。
总结:企业聚焦是个阶段性策略,组要新要素才是企业发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