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回忆属于青春,槽糕的伤痛莫过于战争。两者相碰出的艺术,便成为老兵心中共同的记忆。
在看了这部片子后,很纠结也很奇怪,很多人看得热泪盈眶的,哭得稀里哗啦的,而我确没有一滴眼泪。
电影《芳华》观后感:我从他们青春身边走过。是不是我冷血与无情。或许是我心已老去,不容易动感情了?后来一想,不对呀,就在前几天看《红旗漫卷西风》时,看看西北军受伤的副团长宣读烈士名单与筹集物资时,我与剧中的人,一起哭了一场呢。还有,同样是对越自卫反击战改编的电影,看《高山下的花环》的时候,我也哭湿了一包纸巾啊。想完这些,我得出一个坚定地结论,那就是这部电影确实没有打动我。我确看到一部违背那个年代的一些人与
先说那个年代人是富有激情与理想的一代人,在人性与社会上这代人是有大爱与家国情怀的一代人。恰恰我这部片子里看到是相对那纯真年代——离经背道的潜规则,是我的视觉出现了问题?
在那个年代里,家家户户你不关门也不用担心安全,那个时候的军营学雷锋是习惯,那个时候不会因你犯了错误而是冷漠,组织也不会因这样就不会抛弃每个年青人。
在那个年代,人与人之的包容与爱正是我们现在这年代所缺失的。在那个年代的战友情,是现在军营所看不到的。
在那个年代的军营,让很难理解的是男女兵在一个浴室,男兵可以随意出入女兵宿舍?在饭堂,男女兵坐在一起?很多的疑问我无从知晓答案。那个年代的军营是崇尚荣誉的,对于标兵与典型,付出努力的人格绝对是尊敬。而我在这片子中看到男主角刘峰,是那个年代的“活雷锋”。无私谦让——很想上大学,却把上大学名额让给别人;乐于助人——战友结婚缺钱买沙发,他就花上几个月亲手做了一对;细心体贴——南方的女战友不喜欢吃饺子,他就煮挂面给她吃;心地善良——没人愿意与何小萍做舞蹈搭档,他站出来;因为经常为同事们做勤杂工,团里一有事情,首先想到让他去干……真可谓是别样的风景,不得不怀疑作者是否因在美国的生活,让她失去自己本应有的立场与老兵的情结呢?还是她本人是已忘却自己曾经是一个兵呢?
也不能说这部电影完全没有打动我,有两个地方我还是动了感情的。第一处,是在战地医院的帐篷里,石林峰和何小萍的对话:“我有三个姐姐,希望她们以后能来---”第二年蒙自的烈士陵园,刘峰与何小萍相约为战友扫墓,两人有这样一段对话:
“你找到石林峰的墓碑了吗?”
“没有。他当时16岁,全身都烧焦了,还不知道他长啥样,只记得他牺牲前最后一句话是对我说,‘姐,你见过果丹皮吗?’”
说这话的时候,何小萍手里正拿着一摞“果丹皮”,却不知道那个一面之缘的战友在哪里。
看到这两处,我不由想到了前几天看到至诚大兵叔叔的文章。注:这是叔叔的原文‘
电影《芳华》的上映,虽然其中仅有6分钟的战场作战,然而它给我的“震撼”却是空前的。因为,此电影遭遇敌军伏击,因手榴弹被敌击中而牺牲的这个烈士,就是我熟悉的战友邓光伦如果不是经历那个战争,如果不是知道战友邓光伦就是那样真实地牺牲,打死我,我也不会相信敌人子弹会击中屁股处的手榴弹,无论如何也不相信会有战友是这样惨烈牺牲。
在我步兵115团一营官兵顺利进行了夜袭248高地和猛夺194的战斗之后(这两场战斗经过,敬请网友们参看拙作《打越南首战大捷我营打得好威风》),随着我军势如破竹向前推进,2月20日下午,上级突然下达了一营马上投入攻击215高地战斗的命令。
215高地,是越军整个防御体系中的重点高地,是谷珊、柑塘要地的屏障,是其必须固守之地。守敌两个加强连,皆是抗美救国作战中的越军英雄部队,越军192团指挥所也设置在此,据说战前该国最高领导人为了鼓舞正气,曾经专程到达215高地视察,接见了这两个加强连的官兵们。足可见215高地的重要和守军的地位之显赫。
1979年的2月20日下午,在我115团一营攻击越军215高地的战斗中,这个当年法国军队攻打49天也未能攻占的高地,未能阻挡我英雄健儿的进攻步伐,三连二连兵分两路的凌厉攻击,打得越军招架不住。我们炮连跟随在步兵后边,以炮火掩护着步兵进攻。目睹着步兵连战友们端枪冲进了那莽莽的林海中,枪声炮声一阵猛过一阵。那绿色苍茫被硝烟和火光覆盖,冲锋号和双方的喊杀声在炮火声中格外地“不合时宜”。
激烈的战斗,从白天打到黑夜,高地上硝烟滚滚,杀声阵阵,一个个火力点被摧毁,一个个暗堡被炸塌轰垮,一条条堑壕被斩断割离。英雄营的英雄健儿们以压倒一切敌人的气概,一步步向敌人主峰逼近。丧魂失魄的敌人,顾不得上级要求死守的命令,在电台上向上司频频呼救,用明语公开呼叫:“中国军队攻得太猛,顶不住了,请求后撤!”
战后,中央军委授予一营“攻坚英雄营”光荣称号。
为什么说电影《芳华》中的这个烈士,就是我熟悉的战友邓光伦呢?邓光伦烈士的老母亲,96岁去世的邓妈妈,曾经也是“网红”。
2009年11月5日,至诚大兵我在新华博客上传了一组名为《震撼,95岁妈妈这样看烈士儿子》的图片,引起了网友的极大关注。在博客中,我讲述了10月28日发生在云南屏边水冲子烈士陵园令人震撼的一幕。因为家境贫寒,邓光伦烈士的妈妈30年未能到烈士陵园看儿子一眼,当时95岁高龄的老妈妈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为了能在有生之年看儿子一眼,她让女儿带着自己的照片,来到了儿子的坟前。
这组“95岁老妈妈照片看儿子”的图片,是我与战友刘满劳共同拍摄的,虽技术并不专业,但内容却感动了万千网友。很快,这组图片就被网友转载到搜狐、新浪、天涯、猫扑等各大网站和论坛。高龄的邓妈妈,瞬间成为“网红”。
我首发并网上热传的“95岁老妈妈照片看儿子”这组照片,那是烈士邓光伦的妹妹,带着母亲的照片来看哥哥。这事情都是战友刘满劳夫妻安排的。刘满劳和烈士邓光伦是战友,19岁的邓光伦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光荣牺牲后,妹妹邓光菊又在哥哥生前所在的部队参军,而刘满劳的妻子姜淑兰,正是邓光菊所在班的班长。
邓光菊退伍后被安排在当地的供销社工作,但不久后供销社就倒闭了,邓光菊因此下岗。祸不单行的是,邓光菊在粮食局工作的丈夫也下岗了。夫妻两人没了工作,还要供养女儿上大学,经济状况可想而知。邓光菊虽然也很想去见哥哥一面,但家里实在拿不出几千元的路费。见此情景,刘满劳当即决定,开车带邓光菊跟老妈妈去云南扫墓,路上食宿的费用全部由他们夫妻承担。
邓光伦烈士的母亲当时95岁高龄,因为家境贫寒,老妈妈30年来未能到云南屏边看儿子一眼,只能时常在梦里呼唤儿子的名字。得知要带她去云南扫墓,老妈妈也很想能在有生之年见儿子一面,但老人的身体状况实在无法承受长途颠簸的劳顿。为了圆老人的心愿,最后大家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让女儿带上妈妈的照片,与儿子见上一面。于是,邓光菊手捧母亲的照片,在刘满劳夫妻的陪同下,来到了云南屏边水冲子烈士陵园。30年了,母亲和儿子,终于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见了一面。
2010年5月5日晚上,战友刘满劳打电话告诉我:大兵,烈士邓光伦96岁的邓妈妈刚才去世了!
在叔叔的文章中我看到了美丽的遗憾,更看到了与电影中界截然不同的战友情,那个人间至纯至真无任何杂念的真爱,是我们这代人不能理解也不曾拥有的。
人的一生都在选择中去追梦。有的是诗情画意;有的是跌宕起伏;有的是多姿多彩。在不同的旅途中,每个演绎不同的人生,有活色天香,有曼妙的舞蹈,有嬉笑怒骂,有梦想和现实的激烈冲突,有真诚的友谊也有不堪的猜忌,不管经历多少年,都会永远焕发着清丽的芳香和明媚的华彩——青春岁月永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