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讨论四件事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从不谈论四件事: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怪”就是超自然的现象;“力”就是施暴、强权、争斗;“乱”就是悖乱、八卦、绯闻之类的事情;“神”指神出鬼没,鬼神系统里的东西。
孔子对于这些怪、力、乱、神的事情,从来都不说,别人讨论的时候他也不参与。
一个人管好自己的言谈举止很重要,语言会影响到思想,思想会影响行为,行为会影响习惯,习惯到最后变成命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每三个人当中,必有一人可作为我的老师。我们可以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对照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
这句话大部分人都懂。几个走到一起的人,其中一定有在某些地方比自己强、能够做自己老师的人。分辨出这些人的优点,就跟着他学;对于他们的一些缺点,也对照自己的情况比较一下,看看自己存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以便自我反省,努力改正。
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做起来非常难。
首先,择其善者从之,不仅需要一个人有良好的认知能力,能明辨善恶,还得相当谦虚。如果不够谦虚,就不会对别人的成就随喜、开心,也不会择其善者而从之。
择其善者从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一个反熵行为,是一种生命行为。在了解反熵行为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熵增行为。熵增行为,通俗点理解就是不约束自己按照规范要求或者社会道德等做事情,想做什么做什么,怎么舒服怎么来。比如,一个人回到家,往沙发上一躺,把沙发搞得越来越乱,家里边搞得越来越脏,他觉得很舒服。再比如,有的人看到别人好,看到别人厉害,就开始挑毛病、挑刺,挖掘各种八卦开始吃瓜。这类都是熵增行为。这类行为就好比把一个杯子摔碎,轻而易举就能做到。
反熵行为与熵增行为相反,是有一定目的性的、让自己往好的方向改变的行为,这可以看作一种能力。反熵行为简单比喻一下,就是尽管工作一天很辛苦,但是回到家依然先先打理卫生?收拾房间。更通俗一点说,就是将摔得支离破碎的杯子重新制造成一个完好的杯子。也就是说,尽管别人身上有缺点,我依然能够看到他的某些优点,承认有比我强的地方,努力的向他比我更好的方面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看到别人做了错事,第一反应是:“哎呀,我也可能做这样的事,我有时候也有这样的苗头,我要把它改掉”。但有人严以待人,宽以律己,看到别人做错事,第一反应就是骂别人。对别人落井下石的时候,他快乐的要命,他只想证明自己好,别人差。
相反,一个人能够做出很多反熵行为,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就能长期保持成长型心态。因为无论别人做的对还是不对,他都找得到自己可以借鉴学习进步的地方,长此以往,他一定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成功的人。
感悟:看到别人的优点,承认别人比我强的地方,努力的向他比我好的方面学习。当看到别人做了错事,要自我反思“我自己也可能做这样的事,我要把它改掉。”
天生德于予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孔子说:“老天赋予我高尚的品德,要我教书育人,桓魋能把我怎样?”
“如予何”意思就是“能拿我怎么样”。
子周游列国时,来到宋国发生了刺杀,弟子劝孔子:老师,快走快走,这里很危险,尽早离开为好。这时孔子说:上天把德行赋予我,我身上肩负着很多的责任,我需要去传播德行,上天自会厚待庇佑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