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幽默大家并不陌生,如果是黑色幽默,可能就会联想到一些对不好事情的反抗。这本书就是以这样的写作手法,向读者展示一个用不按常理出牌,来对抗在非理性与荒诞的环境下求生存的故事。
对“黑色幽默”的定义~作家用嘲讽、机智、玩笑,用经过非理性包装的理性,去对抗黑色的现实,把它支离破碎、自相矛盾的一面暴露出来。“黑色幽默”代表了这样一种态度:在绝望中对抗虚妄,用语言回应现实的暴力。
我是通过听书对这一本书有了大致的了解,在看文稿时知道,作者是一名大气晚成的作家。这本小说是发表于1961年,但是直到60年代中后期,才逐渐被人们注意,走红的原因是美国国内反对越战的声音越来越高,该书的作者也被追认为“黑色幽默”的代表性作家。
小说有四十万字左右,故事的情节却比较简单,叙述的是一名空军飞行员从战斗英雄,转变为愿意泡病号的逃兵,并最终成功逃离了自己的部队的故事。该书的作者就是一名空军投弹手,对以前空军的一些军规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本书的内容具有一定的自传性质。那么书中主人公为什么会由英雄蜕变为逃兵,并且甘愿用各种非理性去对抗那些看似理性的行为。
书中的重点是军规的设置,“军规”一词与“圈套”是同一个词,第二十二条军规是这么规定的,只有疯子才能免除飞行任务,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而能提出此申请的人必然没疯,所以他必须去飞行,去送死。这条军规让约塞连不得不继续服役,在服役的过程中,他发现了许多更荒唐的圈套。
在许多经历过世界大战的西方人的眼中,对世界的认知是扭曲、变形、恐怖、离奇、怪兽、怪异的事件每天都会上演。此时的人们就像是身处一张巨大的网,挣扎着,思索着,在面对这样的一个黑色世界,人们又该何去何从,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对抗形式,“黑色幽默”也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形下出现的。
最初的军规设置是飞行员升空执行二十五次战斗任务,就可以有申请调回国的权力。随着新上校卡斯卡特的上任,这项军规被调整了三十次,每一次主人公都快要达到标准的时候,标准都会被上调,而且军规中还有一条规定,飞行员必须至始至终的服从指挥官的命令。也就是说卡斯卡特可以无上线的调整标准,约塞连与他的战友们只有服从或者死亡。
在这种情况下,数字已经显得毫无意义,按道理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在战斗中,经历死亡也是在所难免的。可是在看不到生的希望,对战争的怀疑,让处于其中的人们对在战争中的牺牲产生恐惧,对自己生命的价值产生质疑。
书中有两个人物,一个是牧师,一个是后勤管理员,这两个人物的描述让人们看到,在一个缺少了相互信任的团队中,是可以出现各种荒诞不稽之事。上校是一个聪明又圆滑的人物,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与同龄人相比他是佼佼者,与更高一级比,又显得官职太低,他的梦想是当上将军。
为了实现自己的报负,他不惜一切的宣传自己,要求飞行员以集中爆炸的方式投弹,因为这样更容易产生视觉效果。记者在拍到这样的场面,会由此把注意力转向他的部队,这样的话他这个指挥官就可以有机会宣传自己的领导力。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这种好大喜功的表现方式,却不利于消灭敌人,反而增加了飞行员的免险。
西方人信奉的上帝是以牧师为代表的角色,这时候,牧师也成为了上校利用的工具,在祈祷中他告诉士兵在死后可以与上帝同在,但是在那个时刻连他自己都意识不到上帝的存在。在军营中的上帝是他们的直接领导者,还有那个肆意克扣他们伙食的后勤管理员,这个家伙买通了上校,利用便利用军用物资大发战争财。在这一种人眼中,战争是他们发财的机会,他不仅与本国人做生意,还与敌对国做交易。
更具嘲讽的是,约塞连的一系列反抗行为被视为刺头,那个管理员则被上校视为“老实人”。这个“老实人”在他的庇护下,大发战争横财,那些刺头却要冲锋陷阵。在面对无序与混乱,约塞连选择用另类的方式逃避,因为他有战功,在为他受勋章的时候,他故意不穿衣服,当问其何故时,他说自己身上沾染上了战友们的鲜血。这些另类的行为又被上级给合理化的理解了。
故事的结局是以约塞连被战友的女朋友误会,对其实施报复,身受重伤的他与军方达成一些交易离开了战场而结束。在现实生活中也会有与书中相同的情景出现,比如怎么证明自己是自己,如果连自己也证明不了,那么证明自己又有何意义。身边也会有许多的无奈,遇到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的尴尬局面又该如何面对。
在现实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出现,当然不会比小说中的少,还会比小说中的更复杂。在维护自己的合理权益时,懂一些幽默感,也可以让自己有更多一些的应对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