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贫民窟里的冠军
电影《摔跤吧爸爸》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它的原型就是印度著名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马哈维亚曾经获得过印度国内的摔跤冠军,因生活所迫而遗憾地放弃了摔跤。为了圆世界冠军的梦想,他将这份希望寄托在了尚未出生的儿子身上,可天意弄人,妻子接连给他生了四个女儿。
一次偶然的启发,他决定把希望放在女儿身上,他要训练他的女儿们成为世界冠军,为了国家和她们自己赢得荣誉。
庆幸的是,他的女儿们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大女儿吉塔2010年获得英联邦运动会女子摔跤55公斤级冠军,是印度运动史上第一位获得摔跤冠军的女运动员,曾获得过世界锦标赛奖牌,参加了2012年伦敦奥运会,成为第一位取得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资格的女摔跤手。
二女儿Babita Kumari在2014年格拉斯哥英联邦运动会上获得51公斤级女子自由式摔跤的金牌,两次获得英联邦摔跤锦标赛金牌。2012年世界摔跤锦标赛铜牌。
这是一部充满温情的励志电影,是继《肖XX的救赎之后》,能打动我的第二部励志电影。
02所谓的天赋异禀,不过是刻意练习的结果
很多人惊讶电影中冠军父亲的独具慧眼,在孩子们的一次打架中发现了女孩们的摔跤天赋,于是把他的女儿们都训练成了优秀的摔跤手。
其实,我想说的是,打架打赢了男孩这根本不能算是天赋,只能说明她们的体格和力量还可以罢了。这只能算是优势,远远上升不到天赋异禀的层面。你不知道,马哈维亚不仅仅把自己的四个女儿都训练成了优秀的摔跤手,就连他弟弟的两个女儿也是。
这说明了什么?
世界上根本没有那么多天赋异禀,绝大多数成功只是刻意练习的结果。
所谓的刻意练习,就是在正确的方法下,持续练习1万小时。这个练习不是纯粹的重复,而是不断跳离舒适区,不断精进的艰苦过程,1万小时是个粗放的概念,可能更多可能更少,但是绝不轻松,非常考验人的意志力。
试问打架打赢男孩这样的“天赋”稀缺吗?可以说一抓一大把。她们胜就胜在有个摔跤冠军父亲从小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父亲正确的、一流的训练方法和她们十年如一日的苦练,不然,她们都不可能问鼎世界舞台。
这点在电影的后面也得到了印证,大女儿吉塔因为骄傲放松了训练,再加上新教练错误的训练方式,导致吉塔几次与冠军失之交臂,成绩一落千丈,不复当年辉煌。
天赋的差距是存在的,但是,大多数人高估了这种纯天赋的作用的重要性。后天的学习更重要。
03 找准方向,持续精进
有人可能会说,有人天生就很擅长干某些事情,学的就是比别人快。没错,生活中确实是有这样的人,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学习语言、人文类的知识就很快上手,学习理科的很头痛。
人都会有一定的能力指向,会偏向于擅长某一方面,但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逾越的。再说了,你为什么非要往自己的弱点上钻呢?好好经营自己的优势不好吗?
我不反对世界上确实存在神童,但也必须承认,生活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既没有显性的天赋异禀,也没有冠军爸爸和坐拥丰富资源的家族传承,我们要做的不是找天赋,而是找优势。
不一定每个人都有显性天赋,但是每个人都一定有自己的优势,不是每个人都有天生擅长的东西,但是每个人都能通过正确的方法培育自己的优势。
成功是各项综合因素的结果,天赋恰恰不是最重要的,不要拿自己没有天赋做借口,与其自怨自艾,裹足不前,倒不如在自己的优势领域持续努力,不断离开舒适区,不断学习,不断挑战自己。
我相信,这足以让你的人生遥遥领先。
04 主观能动性是第一生产力
电影中的两个小女孩一直都不理解父亲为什么要如此狠心,对她们实施魔鬼训练,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训练,直到晚上,不允许她们参加任何的娱乐活动,还把她们长长的辫子剪掉,成为被人取笑的假小子……她们也为此多次反抗父亲的独裁。
直到有一天,她们听了同龄朋友的哭诉,她们才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表面上父亲是想训练她们成为冠军,帮助他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实际上这对她们来说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方法。在想通了这一点后,小女孩们不再和父亲做斗争,积极投身到每天的训练当中,潜心钻研摔跤的方法和技巧,一改往日拖沓懒惰的面貌。
主观能动性源自于认同感。
打个比方,领导要求我们每天写工作总结,我们认为领导是没事找事,每天的工作都已经够累的了,哪里还有什么时间写总结,这不是在变相增加工作压力吗?
但是,如果有稍微了解一下学习方法的话,就会发现每天的总结复盘其实很重要,忙忙碌碌一天,今天有没有比昨天进步,就体现在每天的复盘了。这一环节很重要,但却又是大家最容易忽略的。如果你认同了这一点,你就不会反感领导的决策了,反而会很积极地去做。
如果能把所有的被动、不情愿转化为主观能动,相信生活中、职场上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