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身上有着浓厚的农民本色,这不是骂人,也没有贬义,而是一种褒奖,用现在的话说,赵树理一直“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依靠群众、团结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人民群众的滋养下,赵树理迸发了火热的创作激情。
这种激情不光体现在小说中国,赵树理的各种抗日小文章,也体现了他鲜明的爱恨情仇,犹如一把匕首,扎进了日本鬼子的心窝里,鼓舞抗日军民同仇敌忾。比如在《火山上跳舞》中,赵树理通过山东一起汉奸被消灭的例子,把中华民族的抗日烈焰比作火山,汉奸们为虎作伥把火山当做好玩的跳舞场,就一定会被抗战烈火烧死。看了这篇文章,那些意志不坚定的动摇分子,还敢投降叛国吗?
汪精卫是民国著名的大汉奸,在日本的支持下成立伪政府后,迷惑了一些动摇分子,打着“曲线救国”的旗号,行投降卖国之实。赵树理书写了一篇《汪精卫与木头人》,以小时候自己看过的把戏为例,揭穿了汪精卫是傀儡、是日本鬼子帮凶的本质,让人印象非常深刻。即便是不识字的文盲,听别人朗读该文章,也能产生同别人拉家常之感,进而产生同仇敌忾之感。
这就是赵树理的魅力,通俗,不乏小幽默,读他的文章,就感觉在炕头上和他侃大山,很快就能明事理;读他的文章,感觉同赵树理一样在村头晒太阳,舒服且头脑清醒。
很多人会产生疑惑,赵树理是怎样炼成的?难道一句“农民本色”能完全概括?赵树理出生在贫苦的农民家庭,这不稀奇,让人惊奇的是,他在山西长治求学,从世俗的角度看有更加美好的前途,可他始终还是保持了农民立场,连周公都称赞,“中国作家中真正熟悉农民、熟悉农村的,没有一个能超过赵树理”。
通过《谈兴趣》这本书的简介,我们会发现,新文学对赵树理影响很大,在《读书·做人·革命》中,我们会发现唯物史观对赵树理影响更大。赵树理从中提到,我们是“人”,我们并非为了物质才生出来,为了物质才被生出来的“机器”;若没有合理的人生观,做人先成了问题,还怎么革命?
不得不说,进阶为知识分子的赵树理,对知识分子的缺点有着清晰的认识,知识分子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才”和“用”》这篇文章中,赵树理给出的答案是“劳动”,农村有“可取之经”,年轻人有“用武之地”。
摆脱物质的束缚,从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中吸取更多的精神力量,就成了赵树理的选择,我想,这本书标题中的“兴趣”,恐怕指的就是这个。赵树理不只是教科书中的符号,他的精神遗产应该赢得更多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