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追求智慧。智慧追求,目标远大,永无止境,过程艰难曲折。然而,智慧追求往往令人振奋。智慧追求具有升华作用,让世俗的生活充满诗意,让平凡的日子充满乐趣。本书探讨智慧追求的一个方面:从生活经验当中挖掘启示。组织和组织中的个人试图通过反思经验并做出反应来获得进步。
智慧一般包括两个相互联系但有所不同的要素。第一个是,有效地适应环境。为了有效地适应,组织必须拥有资源、有能力利用资源、了解所在的世界、运气好、决策好。 第二个要素是,优雅地诠释经验。这样的诠释,既包含历史理论又包含意义哲学,但是为了理解日常存在的琐碎细节,又要超越历史理论和意义哲学之类的东西。
为了改变命运,个人和组织试着从经验中学习,有时使用比较基础的方式——简单地复制与成功相连的行动,有时使用比较高级的方式——理清因果关系。个人和组织推崇经验、寻求经验、诠释经验。从原始经验中挖掘启示,要遵循一定的步骤,首先是观察行动与结果有何联系,然后是初步发现存在什么规律。所谓学习,就是在观察行动与结果联系的基础上改变行动或行动规则。如果那些改变是改进,那么学习就促进智慧增长。
只有人类才会“做学问”:观察历史经验,理解深层因果结构,形成知识,加以记录,进行传播。做学问必须具备书面语言和符号操纵工具,这两样不仅是人类特有的,而且出现在人类当中的历史并不长,只有几千年。
复制成功的机制之一是模仿(imitation)。所谓模仿,就是观察其他行动者的经验,其他行动者采取什么行动获得了成功,那就采取什么行动,其他行动者采取什么行动遭受了失败,那就回避什么行动。
学习在三个层面同时发生。第一个是学习做什么:寻找好的(或者最好的)技术、战略或合作伙伴,等等。第二个是学习如何做:精练并改进在某技术、战略或合作伙伴上的胜任力。第三个是学习期盼什么:调整绩效目标。因为学习在这三个层面同步进行,所以最佳选项更难找到了。在学习选择较好技术的同时,还要学习如何让这项技术发挥作用、如何调整对这项技术的期望值,三个层面的适应相互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