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你是家里老大,你打电话劝劝吧,现在还小,不上学干嘛去……”
电话的那头传来母亲无奈的叹息。下班刚进家门手机就急促的响起来,看了一眼是母亲打过来的,心想母亲从没这个点打电话给我,是有什么事吗?接上电话后,母亲没有像以往寒暄几句,直奔主题问我是否知道弟弟不想上学的事。听到母亲这么说我很惊讶,询问什么原因她也说不上来,带着疑惑我只能找当事人沟通。
父亲也发过来他跟弟弟微信聊天截图,“我是缺你吃还是缺你喝了。”熟悉的话竟有点刺眼,父亲遇到问题了总是这么一说,一句话能把天聊死。“不是,就是不想上学了,感觉没啥意思。”每一个辍学的孩子都是这么说的,等真正步入社会几年后就会忘记曾经的豪言,又会说“当时不要辍学多好”。
作为家里老大的我理所应当的处理弟弟妹妹的事,尤其是上学这种决定命运的大事。我联系上弟弟询问他的想法,他的回答也在我的意料之内,我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他如今就业形势有多严峻,各行业多不景气,学历有多重要………从学习聊到工作,又从工作聊到家庭,甚至七八年后他的孩子。
一直到凌晨两点半,手机未读消息框还是最初那句话“我不想读了”。又气又无奈的我巴不得立马回家当面跟弟弟沟通。就这样彻夜无觉,几千里之外的父母或许亦是如此。第二天,第三天,继续跟弟弟灌输思想,真希望有那么一刻他能转变想法,告诉我“姐,我还是继续上学吧”。他的想法很是坚定,就如我毕业后不想听从家里安排去考事业单位,非得一个人去向往已久的北上广。这一刻反倒是我我似乎有些动摇了。
有些路,还是得自己去走,别人再说也只是以旁观者姿态,局中人是不会懂的。
该说的话已经说尽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还是只能自己去过。辍学已经成为定局,没有一丝转圜的余地。
农村里的孩子从来都是把学习作为唯一改变命运的出路,如果抓不住这次机会或许以后很难有所成就。小时候父母的教育方式并不像现在这般全面,听的最多的就是好好读书,将来考大学,在我们的认知里似乎读书就是为了考大学,那考上大学又为什么呢?我们到底是为谁读书的,是为父母吗?这些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终于有一天我想明白了,我们读书就像父母每天下地干活一样,是我的“任务”。
爸妈说实在不行就让去厂子里吧,这让我想起在我上小学,初中,乃至高中,每个班都会有一两个中途辍学的同学,他们大多数选择跟随父母去南方电子厂,小小年纪早早就成为承担家庭开支的重要成员,手里拿着几千块钱工资,每天宿舍,厂里两线度过最美好的青春。他们再也没有叛逆期,没有写不完的作业,做不完的题,只有挣不完的钱,他们有这这个年纪不该有的成熟。
在我上高中时他们在电子厂里,步入大学后他们还在电子厂里,步入社会开始上班后他们还是在电子厂里,什么都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他们的思想。
我曾大学暑假的时候跟同学一起去过电子厂做过假期工,电子厂一般都比较偏远,每天生活很规律,厂里,宿舍,唯一消遣的地方就是宿舍附近小吃街,各种商贩推着简易的小车车停在路边,烤串,米线……似乎只有这些重口味才能安抚早已麻痹的味蕾。每天上班机械的做着重复的工作,只要流水线不停,手里活也就不能停。周围的大妈聊着八卦,谁谁又跟谁谁分手了,谁谁又咋了。
并非抱怨电子厂里不好,你或许会说只要自己意志坚定不会受环境的影响。的确,会有这样的人,但是真的很少。当你习惯于一种环境,生活方式,你也会跟周围的人一样,慢慢习惯。一个人想要变差很简单容易,但是想要变得越来越好真的很难。
毕业后的我偶尔会跟那些年早早辍学的同学聊聊,问及他们当年为何突然不上学了,他们说,只是那时候觉得上学没任何意义。是啊,只是那些年不成熟的想法便就决定了自己的一生。
有时候我们做某些事情总是急于看到结果,无论是上学阶段还是工作的时候。人生道路上会面临很多次选择,有时候会心有不甘,回头想当初要是不这样选择可能结果会好一些,然而却不知道选择哪条路并没有对错,只要是走过的路都会对自己有所帮助。错了并不可怕,怕的是一辈子到老都不会明白。
我也不再同弟弟讲什么大道理了,利弊已经同他分析了,至于怎么选择还是得由自己来决定,以后怎样的生活会为如今的选择买单。我想读书有没有用已经从现在就见分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