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只字不差地阅读。
1
选择是我们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比如晚上吃什么,去哪里吃......大一点的选择,例如做什么工作,走哪个方向,也在不断困扰着我们。
那么,如何做出最好的选择?
决策心理学认为,人在面临选择时,通常会采用“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所谓满意原则,就是人会从自己最熟悉的待选项开始逐一进行考察,如果考察到一个满足内心标准的选项,就会采纳这个选项,余下的选项就废弃了,而并不是对比所有待选项,然后选出其中最好的。
因此,一个人会不会做出一个尽量好的选择,跟他所采纳的标准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内心的标准比较低,那么很快就会找到一个满足标准的选项,而这个选项很可能在所有选项中并不优越;如果内心的标准比较高,那么就会多比较一些选项,最后选中的那个选项就会更好。
所以说,想要做出更好的选择,我们需要提高内心的标准。
比如晚上去哪吃。如果只是追求吃饱就行,吃什么无所谓,可能就附近随便找一家饭店。如果想要干净又好吃,可能就会不局限于周围,而是上大众点评或者美团找一家远一点的,但符合要求的餐厅。
如果你想要吃到好东西,首先你要有一颗“想吃到好东西的心”。
2
你可能会说:我对自己的要求本来就不高,我不想要出任CEO,迎娶白富美/高富帅,走上人生巅峰。我只想要平平淡淡地过一生,我不需要这么高的标准。
确实,这可以是你的选择。但千万不要把“平淡”当成偷懒的借口。在这个时代,不前进,就是在落后。
我们需要明确,你觉得什么是最有价值,有意义的?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请给自己一个答案,再看下文。(你是为了有所收获,而不是完成任务而看这篇文章,如果不思考,很可能没有收获可言。)
你的答案会告诉你:你想要做什么,你应该做什么,你应该设立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而这,就是你对自己人生的标准。
一个人为自己的内心树立什么样的最高目标、设定什么样的价值尺度,反映了他的“格局”。
有些人追求自己的安乐,有些人想要让身边的人都过得好,有些人想帮助更多的人,实现自己的价值。不管是什么格局,都应该是从自己内心出发的选择,没必要要求自己一定要“治国平天下”。
采铜的建议是:
我只是希望你能在自己现有格局的基础上,再稍微往上走一步,能够看到一点更大的天地。
去尝试一下,也许你本就适合更高一点的格局,只是之前没有发现而已。
如果你还无法确定自己的最高目标,可以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最近一周,我所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是什么?为什么我觉得它最有意义?
如果暂时回答不出来,没关系。多去经历一些事情,等你经历多了,你自然会有答案了。
希望你能了解自己真正的诉求,发现自己内心的渴望。
3
当我们遇到困局,例如:
工作不开心,想辞职,又怕找不到工作。
工作太忙,无法兼顾工作和家庭。
在困局中,不知道该如何选择的时候,怎么办?
其实很多时候,当我们陷于某个人生困局时,困住我们的不仅有外界的客观现实,还有我们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
这些东西会在我们思考时自动植入“隐含假设”,从而限制了思考的角度和范围。其结果是,我们通常只是在两三个“可见选项”中去做决定,而意识不到更多的“可能选项”。
隐含假设的威力在于,虽然它们存在,你却意识不到,只是时时刻刻被它们影响着。
比如,“工作不开心就应该辞职”和 “工作和家庭是没办法协调的”。这些都是隐含假设。
如果能意识到这些假设的不可靠,廓清这些假设的不合理成分,就可以挣脱这些假设给自己思维造成的束缚,从原先“无路可走”的假象中走出来,发现新的改变现状的途径,进而为自己的人生找到一些新的“可能选项”。
具体该怎么做呢?
1.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
2.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合理性,进行校正;
3.形成新的更灵活的思维框架,在此基础上思考出“可能选项”并进行尝试。
作者提供了四个典型的有关人生选择的隐含假设:
1.“赛道假设”。即“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暗自认同赛道假设的人,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比赛,比赛的项目是设定好的,而获胜者寥寥无几。他们容易陷入对竞争的焦虑和对失败的恐惧中。他们可能由于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不敢试错,只能战战兢兢、亦步亦趋地在一个被外界固化了的轨道上不停地跑着。
2.“低关联假设”。暗自认同这种假设的人认为,人生的种种经历之间相互独立,不存在什么关联。比如很多人小时候学过画画,但是长大后就再也不画了,他们不会想到,这些绘画基础对于在职场中运用视觉化思考很有帮助。
3.“僵固型心智”(fixed mindset)。暗自认同这种假设的人会用一种固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其中很多人会认为自己的天赋不够,或者智商平平,于是在遇到一些挫折时就自怨自艾,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勇气。
4.“零和博弈”。暗自认同零和博弈假设的人,在人与人的竞争中,更倾向于从别人那里争夺利益,而很少去构想双赢的方案。
作者也给出了三种更加灵活的思维框架:
1.“目标悬置”。很多人的烦恼来自同时有多个不同的人生目标想实现,但又不知道怎么处理多个目标之间的关系,因此感到无所适从。目标悬置就是把你的目标停下来、放一放,在这个停下来的时间(比如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里,你可以休息放松,也可以去做完全不同的事情,这样我们的生活、学业和事业可以变得更加灵活,
2.“能力嫁接”。能力也是可以迁移的,它也可以在某些你尚未发现的领域有用武之地。当你处在才能无法发挥的境地时,试着寻找施展你既有能力的其他可能性,为你的能力找到新的适用空间。
3.“特性改造”。在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改造自己的工作,例如优化工具,改善你和同事的关系,影响上级。而“改造”爱好的一个常见方法,是把对一件事情的“消费型兴趣”升级为“生产型兴趣”。这样可以让你的热爱更加可持续,也是你把热爱变成事业的前提。
4
如何看待紧要关头的选择?
单次选择的重要性也许被我们高估了。人生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
很少有某个机会是你错过了就不会再来,而且重要到能改变你的一生的。即使真的出现了,你的选择也往往不是随机选的,而是过去经验累积的结果——你的经验足以让你发现并抓住这个机会,你才能选择抓住。不然即使这个机会出现在你眼前,它也不属于你,你也注定会错过。毕竟,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对吗?
而且,在这次选择之后,还有一连串的选择,足以扭转这次选择的影响。
例如高考,即使考得不好,也可以靠入学后的努力来挽回。即使考得非常好,进入了一所顶级的大学,也可能因为选择在大学里整天玩游戏而丧失优势。选择了渣男,也可以选择及时分手来止损。选择了好男人,也可能在后续的相处中亲自毁掉这段感情。
在这之中,最重要的是:不要以为自己没得选择。
我遇过一个学生,一直觉得自己高考没考好,进了一所比较差的学校,这辈子就完了。但其实不是这样的——学校不够好,最多代表老师不够好,但还有网络上的众多学习资源可供选择。根本原因在于,他一直习惯了被动地跟着学校的安排来学习,而不是主动去学自己喜欢的内容——而这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
即使你做了一次错误的选择(这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会),也不意味着百分百的糟糕。做任何事情都可以学习。失败的经历也是重要的经验,如果能为你所用,也能对你的未来有帮助。
5
你选择的范围有多广?
心理学上有一个“规则遵循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们在作出一个决定时,往往是基于自己的身份,并依循自己身份所应遵守的规则来进行判断,这种做法使个体的行为与周围的社会情境可以更好地适应,所以称为“适当性逻辑”。
但也正因为如此,“身份”成了我们的阻碍。
我们可能更多地会想“我们应该做什么”,而不是“我们想要做什么”;更多地会想“我们只能做什么”,而不是“我们擅长做什么”;更多地会想“我现在是谁,已经是谁”,而不是“我未来是谁,我还能是谁”……于是虽然我们在做选择,但又好像我们只是在做一些注定要做的事罢了。
但是发展心理学家认为,我们的人生是由我们自己建构起来的,我们会给“自我”提出某种假定,然后基于这个假定做出某种选择,选择之后我们又为这个选择付出行动,随后我们可能会发现这个选择是正确的,也可能发现事情并非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发展,于是我们就会校正原先的假设,重新作出选择。
这个校正假设、重新选择的过程被称为“建设性的改变”。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建设性的改变,我们搭建起我们独特的人生。所以“自我”并不是凝固的,它虽然有稳定的成分,但也可以不断地拓展,在未来发展出很多新的特性。
我很喜欢刘兴奇的一句话:
因为我不会,所以我才做。
正如李笑来老师说的:
选择的判断标准是能否让你积累更多的能力。
如果你一直固守原地,你会很舒服,但你不会进步。
别让你拥有的一切成为你进步的阻碍。抛弃身份的束缚,你有近乎无穷的选择。
6
你的最终选择会是什么样的?
内职业生涯指的是一个人内在的兴趣、禀赋、动机和能力,一般来说它是连续发展着的,绵延在人的一生之中。
而外职业生涯包括人的职位、社会角色等,往往会受外部机遇、生存境遇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更容易发生变化和转折。
人的许多选择往往是在外职业生涯层面发生的,当我们准备做出这类选择时,可能会因为害怕选错而患得患失,却没有意识到,不管你做了哪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而最终带着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个选择,而是那些你不会改变的东西。
回顾自己的过去,找到自己一直坚守的东西,很可能那是你未来也会继续坚守的。如果你不喜欢,那就做好用很长时间来改变的准备。如果你喜欢,那么顺其自然就好。
7
总结
>所谓选择,就是要权衡好本末轻重,清楚自己人生中到底想要什么、追求什么。
>为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就会发现更多更好的选项,做出更加完美的决定。
>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常在我们思考时自动植入“隐含假设”让我们意识不到更多的“可能选项”。
>如果有太多的可选项,应该把选择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维度,然后对可选项从不同的维度做出评估。
>在做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观性特别强的选择时,最好的方法是聆听内心的声音。
>不管你做了哪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最终带着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个选择,而是那些你不会改变的东西
愿这篇文章能帮你更好地看待选择,也能帮助你做出最好的选择。
PS:
1.别人的知识,即使听过,甚至背下来了,也还不是你的。你只是在自己脑子里复制了一份。
2.一定要加入你的思考和你的理解,体现在你的行动上,才能变成你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