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了两部电影,一部是《21克拉》,另一部是《脱单告急》。两部电影看完之后的感觉是一样的,就是没有感觉,啥也没记住,不感动,不激动,也不觉得无聊,看电影的时候笑得很欢乐。
在看这两部电影之前,看过一期《快乐大本营》,是郭京飞来宣传《21克拉》,董子健和钟楚曦来宣传《脱单告急》,当时他们都说自己的电影是上映那天最好看的电影。
这两部电影不算是烂片,因为还有比它们更烂的电影。当然它们也算不上佳作,它们离佳作的水准还差很远。
现在想起演员们在快乐大本营上说自己的电影是上映那天最好看的电影,首先有点上当受骗的感觉,这电影离“最好看”还是有距离的吧?但细细一想,人家说的是“上映那天”,确实,和它们同一天上映的电影好像几乎没有,那当然就是“最好看”了,看来,他们没有说假话。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电影里充满了性暗示和所谓的“笑点”。似乎评价电影好坏的标准变成了笑点的多少。电影让观众笑当然是好的,但是如果为了搞笑而刻意搞笑,就没有意思了,因为那种笑轻如鸿毛。我看完这两部电影之后的感觉就是这样,心里轻飘飘的,想抓住一点什么,却发现没什么值得抓住的,电影本身就是轻飘飘的。
这种刻意制造的笑点还会导致一个恶果,那就是当电影想要煽情,想要升华的时候,情煽不起来,高度也上不去,因为一直都在笑,刻意的笑,突然想要观众哭或者感动,怎么可能呢?我们是观众,又不是演员,哪能说笑就笑,说哭就哭呢?我们哪有那功力,要是有,我们都去演戏了,谁还看戏呢!
所以,电影故事缺乏层次感,情节过于程式化,转折处过于仓促急躁,逻辑也是完全经不起推敲。这种电影现如今充斥在大荧幕上,数不胜数,看电影也就图个乐,放松一下,要是细细去琢磨,真是得找那拍电影的人退票钱。
不过,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当下流行拍电影,是个人就去拍电影了,导演这个行当哪里还有门槛?想想也对,有钱的人去拍电影,没钱的人去看电影,有钱的人挣没钱的人的钱,就是这么回事儿。难怪咱们国家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说正经的,我是个追求“深刻”的人,我排斥一切“肤浅”的东西。写作是一个可以把“深刻”具体化的方式,所以我爱写作,真真正正的爱。所以,当我发现我没有想要写下来的东西的时候,当我发现我很久没有写东西了的时候,当我发现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的时候,我很心慌,我很害怕。我无论丢了什么,也不能把写作丢了。我明白我自己,我写东西是完全为自己的,写出来,曾经是我唯一的倾诉渠道,我明白那段时光的苦涩和重量,我明白写出来对我的生命的意义。所以,对不起,我好久没写了。不过,还好,幸好我还没有丢掉你,你召唤我,我的心听到了你的召唤,所以,我抓住你,留住你。
那种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无论再怎么孤单,只要还可以写出来,就不孤独。无论再怎么失望,只有还可以写出来,就不绝望。无论再怎么平凡,只有还可以写出来,就不平庸。
写出来,不仅是对抗孤独,绝望和平庸的武器,也是内在力量的源泉,是精神世界的花园,是灵魂深处的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