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你可曾遇到过这样的人生瓶颈,觉得很累、很疲惫、很烦躁,明明已经很努力了,明明真的用了心了,明明感觉可以成功了,可是,还是落空了。更可气的是,你看到每天无所事事、逍遥自在、胸无大志的他,成功了。你觉得太不公平了,其实,事实不是这样子的。
最近一直在写作,每天硬灌2个小时的课、一本书、花三五个小时敲键盘,可是并没有什么进展,阅读量不大、关注不多、投稿失败。我很难过,经常心情不好,从不喝酒的我,在吃饭的时候点了一瓶啤酒,并且以为这就是文人墨客应该有的情怀,没有灵感的时候小酌一杯,老公问我怎么了,我说我写作压力大,他问我为啥这么努力,我说我想出去旅游,去巴黎看卢浮宫、去非洲看大草原、去美国看黄石公园,我不能在这个破地方呆一辈子。他笑笑说,你之前投资也是为了旅游,可是呢,哈哈,我觉得,你用力过猛了,明明有事做,却把一个爱好当成了负担,让自己难受。我当时还是一味的想,人必须努力、拼命才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啊,我这么多年就是这么过来的啊。
可是今天我想了一天,觉得他说的对,我真的是用力过猛了,应正了网上之前很火的一个观点”你只是假装很勤奋”。是的,我只是假装很勤奋,每天为了赚钱而写作,读的书、看的文章、关注的公众号都不是自己发自内心喜欢的,所以写出的东西也是虚假的、生硬的、没有感情的。
回首这么多年,身边用力过猛的人还真不少。刚上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叫小李子,每次数学课的时候,她都很急于表现自己,每次老师还没有说完问题,她就喊,老师叫我,叫我,可是老师叫她几次,她都答不对,甚至有些是因为没有听完题就回答的问题,跟本不是老师问的答案。之后老师都不叫她回答问题,我们也习以为常她叽叽喳喳的抢答了,久而久之都觉得很烦。还有一个同学,叫小徐子,他很闷,老师不叫他,他从来不出声,甚至都不抬头,只是自己在那里划来划去,可是又一次老师的题很难,大家都思考不出来,班级静悄悄的,老师叫小徐子的名字,说来来来,你在黑板写一下过程,只见小徐子刷刷刷的用他那憋憋屈屈的字写了班黑板,大家都惊呆了,像看天才一样的看他。老师还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好,这个解题思路很新颖。果不其然,期中考试成绩出来,小徐子数学得了满分,据说后来他考取了同济的财经系;小李子呢,期中考试没有及格,后来念完初中就被家长送去读专科,现在在我们这里开一个小饭馆,每次都在群里喊大家,没事儿带几个人儿来我饭店捧捧场哦,碍于是同学,大家也都没说什么,但都屏蔽了她朋友圈,因为她一天刷屏无数遍的发微商。
人都是这样,看别人的事儿可清楚了,可到了自己遇上,就不知道咋办了。我如果是小李子,真应该学学小徐子,往那一坐就是一天,专心研究自己的题,问老师的问题也都往点子上问;从不关心别人考多少分,比自己多还是少。从小徐子身上我看到了这些:
专注。
李笑来老师说过,金钱<时间<专注力。金钱可以再赚,是三者之中最没有价值的东西;时间从未属于过某一人,只有好好利用,你才能和它成为朋友;而注意力、专注力是人最宝贵的,最稀缺的,因为只有专注的投入才是真正的积累,才能通往成功。
谦虚。
最近在读胡适老先生的文章,他的文章开头经常用,“我抛出一个观点,大家商榷一下”这样的话。“谦虚使人进步”这话大家都知道,而且纵观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多半行为低调、态度谦虚,因为他们知道,夸张、炫耀是需要精力的,这时间莫不如好好做研究。
沉住气。
现在人越来越浮躁,越来越着急,其原因来自于我们的动物本性“及时反馈机制”没有完全退化。简单的例子就是,你可以很容易的嗑一袋200g的瓜子,但让你一下子读200页的书,很多人都做不到,原因就是,嗑一粒瓜子就能吃一粒仁儿,可是读一页书并没有什么收获。所以人们追寻立即能得到奖励的事情,放弃长久积累才能得到的技能,而这是别人不能取代你的独家武器。
思考了一天,明白了用力过猛不能马上换来想要的成绩,所以让自己慢下来,回归到正常生活。早起跑了30分钟的步,回来坐了10分钟冥想,开始读喜欢的书,写下了你看的这篇发自内心的文章,不再去看文章阅读量,不再去要求自己写什么读后感、影评。慢即是快,我相信去掉浮躁和焦急的自己,有一天会像小徐子一样扎扎实实的去打磨自己的写作能力,不声不响的完成自己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