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丹(小步姐姐)
比尔·盖茨说:“这是一个惊人的故事,真正鼓舞人心。我在阅读她极端的童年故事时,也开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每个人都会喜欢。它甚至比你听说的还要好。”
作者说:人们只看到我的与众不同:一个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却戴上一顶学历的高帽,熠熠生辉。
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来自一个极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要我们坚持的忠诚与真理。父亲不允许我们拥有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恶魔。
听到这些,你是不是觉得很奇怪,在美国一个如此发达的国家里,竟会有这样的事情?没错,这些都真实存在着,作者塔拉就是来自美国爱达荷州的大山,她有7个兄弟姐妹,她最小。童年还长期遭受哥哥的暴力,她的父亲是一位虔诚的摩门教信徒,他信仰上帝,相信“世界末日”之说。
她父亲偏执的认为学校的存在是政府为了给孩子洗脑的阴谋,把孩子送到那里无异于交到魔鬼手中,所谓的大学都是谎话连篇、自命不凡,那只是“给蠢笨之人设立的学校”。因此他决不允许孩子踏进学校半步。
父亲担心政府会强制孩子去上学,同时也出于对公立医院的不信任,所以一家人坚决不看医生,即使是遭受巨大的生命危险依然如此,他认为那一切是上帝的安排。如此父亲真是不可理喻啊!塔拉的母亲是一名草药师,并学会了助产,他们认为可以很好照顾一家人的健康,全家人完全不需要依靠政府了。母亲完全屈从于父亲的种种安排。
7个孩子都在家里出生,他们没有出生证明也没有就诊记录,对于政府而言,他们就像不存在一样。不被允许去学校上学,生病也不能看医生。
父亲的这些极端想法对塔拉和她的兄弟姐妹产生了极大影响。那些偏执的想法与举动甚至让每个人都伤痕累累付出惨痛代价,他们严格遵守不上学不就医的行为准则。
可塔拉最终在与众不同的一位哥哥泰勒身上看到了文明,觉得哥哥身上似乎有一种魔力,不知是哥哥本人的魅力,还是他喜欢的音乐的魅力,透过泰勒的眼睛,她能看到真正的自己,并非只是一个“野丫头”。她也不自觉向“文明”靠拢,尽量不大吼大叫用“武力”解决问题。其实,那就是教育最初的力量。泰勒在她10岁时抛开一切离家出走执意要去上学。当时她并不能完全理解,但是至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每当她在家受哥哥肖恩反复暴力欺负与繁重沉闷又危险的垃圾场废料清理工作时,脑海中总会闪现一个念头:我应该去上学!
泰勒为她播下了对学习好奇的种子!这颗种子慢慢发芽了。泰勒为塔拉打开了探索知识的大门。终于,在经历重重打击与磨难下,塔拉逃离了大山,逃离了父亲所掌控的迂腐牢笼。
她说: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
本书作者塔拉·韦斯特弗如今是美国历史学家、作家,她在17岁前从未踏入过学校,却通过自学考上了杨百翰大学。2009年,塔拉获得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2014年获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2018年她出版自传体处女作《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此书一经出版便震惊世界,不仅迅速登上美国各大畅销排行榜榜首,塔拉也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
书中的末尾说: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全新的自我:转型,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塔拉·韦斯特弗
读完此书,你会深刻感受“教育改变命运”的惊人力量!在《福布斯杂志》访谈中,塔拉又说到: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教育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回想我们自身的教育环境,真是无法与塔拉比拟,她真的是历经千山万水、种种苦难才得以坐到教室里学习,最终取得今日成就。他的原生家庭比身边任何人都要苦难,偏执暴力的父亲、可怕的暴力哥哥,毫无主见的母亲......可又如何呢?为何如此优渥的教育环境下,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多数却难以发生巨大的改变呢?当多问问我们自己的内心,不必追根溯源,只问当下,你想要什么?想要去哪里?我们学得越多,有时也会陷入偏执,自以为是,自我满足,教育应当与时俱进,永怀谦卑之心。教育应该满怀感恩之心,得之不易,倍感珍惜才好!教育应当满怀慈悲之心,包容万事万物,利己利他,但依然风骨存良。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每个受教育者一生的目标吧!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不惧风雨,去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遨游四海,开创新生活!
2021年2月21日李丹写于东方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