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 文责自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了,过半个多月要迎来2025年。了解经济大势,过好家庭小日子。我重点关注了稳定楼市股市、促进文化旅游、扩大内需、保持就业物价稳定、医疗教育试点、银发经济、“人工智能十”行动等民生领域的内容。
结合近日阅读的《柴米油盐经济学》,我不禁对家庭及个人经济情况思考起来。儿子中南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为进一步读研深造迄今都在备考;妻子在邵阳一家工程公司做财务,收入与去年持平;本人嘛,仍在白水洞风景名胜区事业单位,“外甥点灯笼照舅”。若不考虑“沉没成本”,今年家庭收支情况与去年大同小异。但经济学的思维,怎么能不考虑沉没成本呢?
经济学的所谓“沉没成本”,是指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成本。我的人生似乎累积了太多的“沉没成本”。
为此去年我专门写了篇《丢书之痛》。所谓丢的“书”,其实指的是一大堆一大堆文史哲方面的书。丢书主要有三个时期,一是到长沙水电学院求学前夕,因为没考上理想的综合性文科类大学,我把多年来收藏的文史哲书,当废品卖掉了;二是大学毕业后,我有好几年“漂”在广东,像得了书“痴”病样,买了丢、丢了买;三是2010左右的某个时期,我又把与水利工作无关的文科类书,送给了教高中语文的某同学。
妻子是学财会专业出身的,喜欢算账。前几年我在水利部门工作时常嘀咕:买这些闲书干嘛,跟工作又没什么关系,钱多没处花了?有次半真半假地和我开玩笑,说我丢弃的书籍,按原价计算财务成本应有数万元,还不包括读这些书花费的时间成本。问我的收入到底在哪里呢?并感叹说这些都是我的沉没成本啊!
人的“痛”往往是付出没有回报。每想到此,我除了汗颜,就是心口隐隐做痛!俗话说“男怕入错行”,爱好文史的我偏偏在工科性的水利部门干了近二十年。性格要强的我在工作中又不服输,根据水利工作需要,硬是考取工程师等技术职称。文史兴趣爱好,无奈退居次要地位。
幸福有时会突然地降临。一个人入错了行,并不可怕,只要能适时调整好自己,并乐观地看待所谓的“沉没成本”。
有时客观冷静地反思自己的过往:真的就是没有时间发挥兴趣爱好吗?时间都到哪去了?无谓的饭局、打牌消遣、娱乐场所等,是不是耗费了我们太多的时间?
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现在有许多中老年人和我的情况类似,都面临着如何打发业余时间。例如是继续在牌桌上消磨时光、还是去做适合自己秉性爱好更有意义的事?
2024年,我重新规划了人生,除音乐、健身外,又重拾青少年时的兴趣爱好。3月份参加县作协笔会活动,决定开始写作;4月至11月,参加了《南方周末》小说、散文、诗歌等写作训练营学习;本月初又经文友介绍,加入简书网络写作平台。
伴随着这系列学习,丢弃的书仿佛又回到了脑海中。特别是写作的潜质被激发了,在长沙、邵阳等地报刋发表了6篇文章,并在简书平台创作了好几篇散文随笔。如此之前的丢书之“痛”仿佛治愈了不少!
独处时思忖:天道轮回,这难道是人生所有的失去,都会以另一种形式归来?
中老年朋友们,年轻时我们都做过多姿多彩的梦,也许还有不少没有梦想成真。不要沮丧、不要消沉,赶紧唤醒我们心中沉睡的梦,让“沉没成本”不再沉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