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做任何事情都要靠每日一点一滴的积累。
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在索取,而不是主动地去做、去付出。那,我们静下心来问自己一个问题:“我能提供什么?”好好考虑。
给予者—他们习惯给予,也并不知道自己是一个“给予者”。
每到一个地方,“给予者”们就忙前忙后,觉得这些事情都是他该做的,他们就是这个习惯。
索取者—就等着别人来张罗。
这类人不是一种理性的计较,“我应该少处理,应该多获得”,这些早已变成了一种无意识的行为。
这就和稻盛和夫提出的三种员工,不燃型、可燃型、自燃型一样,每一种都会不同地对待工作。
吴伯凡老师提过一个案例:这个人原来是一名武警战士,复员以后就去了一个公司做保安,他用了差不多6年的时间,从保安做到了公司的副总裁。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他从小就有个毛病-闲不住。
看见有人抬桌子就跟着去抬,看见有人搬电脑就去搬,他是真的闲不住。有一天,老板看见他在那忙这忙那,就问:“前几天公司搬家的时候,那个特别大的冰箱是不是你扛的?”,这个人说:“是啊”。老板又问:“你现在在修这个打印机,你会吗?”这个人告诉老板,这都是他自学的,因为他觉得挺有意思,这些东西得多学习,就渐渐都学会了。
这个故事后来发展是:这家公司的老板把这个保安调到了办公室管总务这类的事情,再后来,老板又发现这个人管理会务那些东西特别在行,而他们这个销售导向的公司又经常办各种活动,最后,这个保安一步步成了公司的副总裁。
这个人就是给予者。
毕业季,大家找工作都困难。在你投简历之前,先看看自己的筹码,你擅长什么,愿意付出什么去获得一份工作,而不是去量公司可以给你什么,公司需要创造价值,而人就是组成公司的主力,那你可以做些什么呢?
给予>得到。
如刘润老师所说的,他的人生商业模式:“舍满取半”,做大蛋糕,舍满取半。
我们以前觉得,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就足以适应社会,找到工作,但现实是,每天都在日新月异,我们却还存在着固有的想法。不管是自燃型,还是给予者,都是把自己作为主体,主动去学习,主动去付出,在过程中获得快乐,收获最后的成就。
学到的就要教人,赚到的就要给人。
分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第一,分享是一件利己利人的事,可以在自己分享以后,对方有所得,你也会获得反馈;
第二,分享是一件能倒逼你完善知识体系的事,主动去分享;
第三,每一次分享过后,将各类反馈进行归类和收集,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查漏补缺的方式,随着你越来越多的分享,你获取的反馈也越来越多,你的知识体系也会越来越丰富。
所有的付出的,都是延迟,短期内似乎没有结果,但只要把时间拉长,你是在做正确的事,你喜欢的事,终有一天,你会得到收获。
人们对“得到的东西”的敏感度远远小于“失去的东西”的敏感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