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确实博大精深!在我们国家,需要宴请有利益关系的人吃饭、喝酒,不叫宴请,而是叫饭局、酒局。查了一下资料,这“饭局”二字,起源于宋代,已经有1000多年的的历史。“局”是下棋术语,引申出“情势、处境”的意思,后来再引申出“赌博、聚会、圈套”的意思。“饭”与“局”的组合,是宋代文人对汉语及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因为,饭局上各怀鬼胎的圈套实在太多了。
春秋时代的齐相晏子,在饭局上“二桃杀三士”;蔺相如渑池会上屈秦王,开赵国数十年之太平。此外,如“鸿门宴”、“青梅煮酒论英雄”、“杯酒释兵权”、“火烧庆功楼”等历代著名饭局已是耳熟能详、妇孺皆知。
因此,这些“饭局”才有了青史留名的机会。
中国的饭局讲究最多,这在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与我们比肩。从座位的次序,上菜的顺序,从谁先动第一筷到什么时候可以离席,都有明确的规定,把“中国礼仪之邦”这个概念诠释得淋漓尽致。
中国历来都是无酒不成席,劝酒是中国饭局最有特色的部分。饭局开始,主人常要讲几句话,之后开始劝酒。主人先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客人一般也要喝完。不但主人要劝酒,客人与客人之间也要敬酒。为了使对方多饮酒,敬酒者会找出种种必须喝酒的理由,若被敬酒者无法找出反驳的理由,就得喝酒。罚酒是中国人敬酒的一种独特方式,理由也是五花八门,最为常见的可能是对酒席迟到者“罚酒三杯”。
正因为中国饭局具有特殊含义,所以多年来,饭局一直是人们交际和应酬的重要手段。毛泽东说过一句话:“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这句话本意上说革命需要自愿,从另一个角度上看,也说明了许多饭局是一种无奈的应酬活动。像我这种小酒量,因为人在职场,更是有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
随着工作内容越来越多,饭局也是越来越多。碰到过把敬酒当成是好客的方式,喝的七荤八素了,还要大舌头的继续劝酒;若有辈分、江湖地位高的人在席,大家只能听他高谈阔论,全场除了喝酒,就是“被上课”。当然,如果讲的在理,不失为听一堂课;最为厌烦就是没有干货,侃侃而谈之人。碍于情面,逃都逃不掉。一顿饭吃下来,不是喝高了,就是正襟危坐,做筋骨的陪笑着。
其实,最惬意的饭局就是邀几好友,在路边摊,喝着啤酒、撸着串,没有任何功利性的天南海北的闲扯淡。
今天这次饭局,是同事,也是我的两位直属领导组的局。快到宴会地点的时候,他们跟我交代了来宾的情况,都是非富即贵之人。从江湖地位排下来,三个董事长,一个政府领导,就属我的级别最低;而且,晚上还要有人开车。这个“重担”自然而然的落在我头上。进宴会厅之前,我跟同事讲,千万不要介绍我。
整个用餐期间,我“埋头苦吃”,他们来敬我酒的时候,我站起来,拿着茶杯,客气的说:“感谢领导,我是驾驶员,你们喝好,我安全把你们送回去。”
这顿饭是我很多年以来吃的最轻松的应酬!
对于“饭局”,清代宣统年间的吾庐孺《京华慷慨竹枝词》有《饭局》一首:
自笑平生为口忙,朝朝事业总荒唐。
许多世上辛酸味,都在车尘马足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