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在国庆回家的列车上总结近来阅读推理小说的体会,以慰旅途中的无聊。
谈到推理小说,我接触最多的是东野圭吾,有段时间曾疯狂收集网络上能找到的东野圭吾的中译本,每天一本如饥似渴的读,每读一本都会不断感叹,原来推理小说还可以写成这样!将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搜刮干净”后,我又带着半是研究、半是消遣的心态阅读了一些从古到今被公认为经典之作的小说,比如爱伦坡,阿加莎,松本清张,甚至国内的蔡骏,周德东(此二人的小说与其说属于推理悬疑,不如说是恐怖奇幻),最近大热的雷米等等。但也许东野圭吾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吸收了不少前辈的经验技巧,而且在日本进行职业写作面临较大的压力,目前我看过的小说中,最优秀的推理作家非东野圭吾莫属。换句话说,我认为东野的写作方式更适合现代人阅读,也极其容易改编成各种影视作品,得到广泛的传播。
似乎各国的推理小说或者悬疑小说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不知道在推理小说界是否有人根据小说的故事叙述方式进行派系的分类,当然日本的推理小说有所谓的本格派和变格派,但我认为这种分类方法太过绝对,可操作性不强。另外有本收录了世界各地悬疑推理小说的合集将此类小说分为侦探小说、推理小说、悬疑小说三大类,我认为这种分类的方式也过于决断。为了写作的方便,此文中凡是提及那种设置了悬念,并通过解谜的方式让故事层层推进,直至真相大白的小说统称为推理小说。
也许此类小说难以分类,但是如果拿出一篇推理小说,隐去作者姓名,我们仍然能轻易分辨它所属的时代、作者类型或者意图模仿的方向。爱伦坡的推理小说擅长烘托恐怖气氛,里面含有大段大段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若客观条件使得无法静下心来专心阅读,实在难以进入其中的情境,甚至会感叹:“主角怎么这么胆小无能?!”爱伦坡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无疑是极其突出的,但是部分推理小说实在不够吸人眼球。
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系列也是世界范围内流传较广的推理小说,主人公魅力非常强大,受到读者的热情追捧,乃至英国女王命令他“不准死”,众人施压下让柯南道尔不得不将他复活,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此类小说的弊病,那就是作为故事的推动者——侦探家本人能力过于强大,系列内的所有小说炫技感太强,好像杨洋或者黄晓明饰演一个高富帅,无时无刻不在摆造型、搔首弄姿,提醒你他们有多帅。我并非说推理小说的主人公不能擅长推理,而是认为假如一篇推理小说是通过细节ABCD引出解题步骤1,线索EFG引出解题步骤2,如此重复后得出最后的答案,哪怕情节再生动,语言再精彩,也未免让人感叹“都是套路”。最近很火的一套历史推理小说清明上河图密码也基本上是这个模式,为了破案,主人公调查受害者的背景,找到与受害者相熟的朋友或亲人ABCD, 得出线索1234,好的,解题步骤想好了,公式一列,真相大白,照这样说,任何人都能破案,都可以写推理了。当然,这部小说的立意很新,也许我以后会818这部分,在此不多叙述。
同样偏重于侦探破案的阿加莎,在情节设置这点上比她的前辈柯南道尔高明一些。阿加莎的小说里也有一个著名的侦探波尔,但是他破案的时候不像福尔摩斯那样,由于主角光环太突出,反而同其他角色、包括嫌疑人和受害者有疏离感,波尔是个很有亲和力的老头,他会去亲自接触每一条线索,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所以,读者很容易和他一起进入故事情节,甚至自己跟着一起破案。此外,阿加莎还有不少小说并未设置侦探这一角色,比如《无人归还》,而是通过信件等方式解密,这样,使得真相更加神秘莫测、更让人有欲望读下去了。东野圭吾的部分小说亦是从中汲取灵感。但较为可惜的是,阿加莎的小说仍然偏重于所谓的本格派推理,重技巧、轻描写。
同上述三位前辈相比,东野圭吾无疑掌握了现代人的心理特点,深谙“眼球经济学”之道。在他的小说中,没有无所不能的侦探、大师,顶多有个相对普通人而言较为擅长破案、但每次要花很多时间才能发现真相的警察,而小说中几乎被神化的物理学教授汤本,仍然要通过不断犯错、学习来获得成长,更多时候,东野圭吾的小说里侦探的存在感很低,既然主角皆凡人,这从起点上就让读者感到亲近可喜,顺利地将小说情境与读者联结在一起。此外,东野的小说里反映了日本的社会现象,比如竞争惨烈的“小升初”给孩子们带来的压力,日本学校里的霸凌事件,不同时代科技的发展,地震给人们造成的心理伤痛等等。这些加深了小说对于读者的熟悉感,让人进一步置身其中。而谈到推理技巧,东野圭吾则从阿加莎的小说“取经”,极其擅长电影式叙述和多线叙事,小说本身并非一个简单的案件,而是带有悬疑色彩的、人物刻画极其精彩的电影或电视剧片段。读者徜徉其中,同各个角色产生“共情”,同悲同喜同疑同悟,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而是在经历另一段人生!
现代人三分钟热度,喜欢阅读有情节又能释放压力的东西,因此也带来网络小说的火爆,同时,我们这一代人更关注社会热点,更无惧于自由表达。这也是为什么我说东野圭吾是最适合现代人阅读的推理小说作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