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接到诗社电话,说是去巧英参加一个座谈会,是什么巧英诗文社成立几周年,有刊物发布之类的。
巧英?山青水秀之地,很是彻底地醉过一回,一想起心头就满是柔情。于是,不管是什么性质的座谈会,心头猝然升起的念头是:去!
请好假,上好课,联系了车辆。
然后,心里就无端地生起一些念想,想起那三天两晚的沉醉,想起晨风里蓬头垢面赶船、沿着水边漫无目的的散步,那种完全放松的自在与惬意仿佛还在;想起了骄阳下风雨桥上、香榧林里的短暂时光……
明天,突然可以再去风雨桥上等风雨,听水花的欢声笑语;可以与满山的竹子对话……
怎不欢喜?
一早就出发了。大雨过后的清晨,空气异常清新,而且水雾弥漫,乳白色的轻烟铺天盖地而来,十几米之后就成了盲区。车缓缓地行,绕过一个又一个湾,有些地方轻烟散去,望得见青山,茶园,人家;有些地方水雾罩得紧,朦胧得满是诗意,缥缈得恍如仙境。
9:00的会议。还早呢。
陆陆续续地到来的都是花白头发上了年纪的老爷爷们,大多是退休而有文艺爱好者,有的已经89岁了。最小而且唯一的女性,顿时,我有些别扭起来,仿佛金黄的稻田里硬生生的插入一株摇曳的狗尾巴草。
一边翻看那本《三泾书文集》,一边有年轻的主持和年轻的乡长出场了。幸好,字里行间,话里话外,自己的那篇小文还是较受好评的,心里稍稍舒坦了一些。
一个小乡镇,十几个或退休或务农或耕耘讲台者组成的一个民间团体,坚持了五年,传播了文化,壮大了精神,实在不容易。
座谈一会后,主持的小陈看我坐久了,提议去旁边的真君殿走走。
真有此意!
才5分钟的路。一座依山而建独立完整的佛殿就出现眼前。拾级而上,庭、院、台,层层递进,一次真正的跋涉与朝圣呢。每一副对联都值得玩味,每一级台阶都想小坐片刻,坐着,观看戏台上那些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身影,走进深深浅浅的历史。环境清幽,小草在蛋石铺成的院子里聚集,阳光从四面八方汹涌而入,很有禅意的地方,让人一下子就能安静下来,而且分明有阳光照见了隐秘的心房,暖意融融。住守的阿姨分外热情,陪着我们闲聊,邀请我们观看新置的行头,一直目送我们远去的身影。
想了好久的真君殿就这样相遇了。
饭后,纠结着是否坐车或者搭便车回家,热情的邻居小弟一再说,来了就去附近逛逛,然后还是跟他一起回家。
于是,风雨桥,竹林,潺潺水声开始轮番诱惑了。
于是,开了他的车,像个主人一般出发,带着三位老友,其中一位是向导。
风雨桥,这次终于有时间坐下来了,旁若无人的。尽管桥上成了买衣服鞋子的临时摊点,两三个妇女在试穿。水声还是一样的清越,响亮,毫无顾忌,空气里微微有些湿润。“百里行人小坐宁神益气”,对联是的很是事实。同行的向导说,这桥是他亲手主持修的,神情中感觉那种情谊已经越过人与物的界限了。他说,风雨桥上做一做,夫妻恩爱到白头。乍一听,觉得两者相距甚远,仔细一体会,正是呢。能够时常静下来,闲一闲,听听风声,看看雨帘,这样的心一定是柔软的温和的,这样的感情也注定是暖心的,长久的。
每一句古话想必都不是随便说说而已。
还有溪口的三江汇流、四桥汇集也很是一景。
突然想起这里还是老朋友的老家。前不久造了新房子安顿了两老,还没有去过呢。
也都一一成行了。
就这样,整天都在竹林、绿水、蓝天、白云的包围之中,远离了喧嚣,杂务,远离了那个熟悉的世界。
退隐的一天,捡来的一天,不觉也很美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