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帝都也进入秋日模式。第一次向往帝都的秋,是在学郁达夫《故都的秋》那篇课文的时候,我发现,原来可以有人把北京秋季的肃杀写得如此传神,让一众从未感受过的人都身临其境。他将故都秋的萧瑟与凄凉,与自己的漂泊身世紧密结合。帝都秋的美,美在一份清澈、一份沉静、一份厚重,更有一份历久弥新的质感。
且不说潭柘寺的钟声、白塔旁南飞的大雁,亦不说钓鱼台一地的银杏树叶。我沿着东四大街一路走走停停,柏树胡同的风吹到了巷口,电车一辆接着一辆地驶过。我来到了一家精品咖啡店——午馬UMA。
咖啡店并不大,不过几平米,制作咖啡的区域都占了大半部分。一个女人负责点餐和收银,一个男人负责制作咖啡。他们看样子是夫妻,闲暇之余坐在店门口聊着天。两个人都很礼貌,说话轻声细语,所以店内尽管有不少顾客,但还是很安静。除了经典的美式、澳白、卡布奇诺等咖啡,还有精品手冲。我选了花魁的咖啡豆,咖啡师用手磨的方式将豆磨成粉后,端着银色杯子来让我闻一闻豆子的香气,我对此款豆子的馥郁尤为满意。过了不久,他端着一个小盘子过来,上面是一杯用塑料杯盛着的水,还有一个陶瓷杯,以及满杯咖啡。盛咖啡的杯子竟有些日式烧酒杯子的感觉木质圆桌上的三个杯子,美式复古风扑面而来。
我坐在窗边,其实那并没有窗,那一块儿被整个采空,就像一个巨大的取景框,框住了街景。正对着的胡同,即为大名鼎鼎的“史家胡同”。路过行人很多,但并不嘈杂,有的只是电车声、孩子们放学的声音,还有穿插其中的风声。这些声音组成了白噪音,让人感受到惬意和美好。 秋天的质感,就像一杯手磨咖啡。醇厚而深沉,让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我从东四大街,走过灯市口大街的路口,穿过中国美术馆,一直走到五四大街。很多人来到这里,不管是一百年前,还是现在。但是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也是。仲甫和守常等新文化运动的战士,在这里振臂高呼、开民智。北大红楼前,太多游人在这里驻足,他们追随着几位先生的足迹,立志实现前人未竞的事业。我站在街边,看着喜笑颜开、步履轻盈的人们,看着川流不息的交通,看着夏去秋来的满地落叶,不由感叹一句:这盛世,如您所愿!
由于地处红色旅游区域,这一带的楼都沾点北大红楼的味道,旁边亦不乏四合院。当明黄的树叶跳着舞伴着她的舞伴——风悄然而至,落在房顶、落在路边,装点房屋也沾染秋色、为五四大街的人行道铺上地毯。这样的场景在一百多年之间上演了一次又一次,在物转星移之间,阳光游走在五四大街,两侧的树木见证了我们复兴、富强的历史。
从五四大街迎着下午的温暖阳光向前走,很快就来到了故宫角楼,而旁边的就是北池子大街,这一条街道一旁是四合院,另一旁是红墙。金光将树影投射在红墙上,我似乎看见了几百年前的红尘往事。宣仁庙、皇史宬……这些曾在古籍中出现的名称,如今来到了我的面前。帝都的秋,就像一位低调沉默的画家,慢慢用浓郁的色彩描绘着帝都、把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
我曾路过中山公园无数次,但从未进去游览过。在其中有着曾出现在历史课本上的“社稷坛”和“保卫和平坊”,前者见证了明清历史,而后者见证了我们从屈辱到站起来的历史。我这次来的目的主要为赏秋,社稷坛前有一条银杏路,但我去的时候银杏叶并未完全变黄,树枝上仍是油绿色的树叶。游人寥寥无几,有的也是来此遛弯儿的北京大爷大妈。我在静谧间,追忆孙中山先生。
大雁飞过中山堂,不知要飞向哪里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