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是某资格证的最后一天报名日。
我认真地问了我爱人一句,我报,好吗?
爱人立马很大反应回答道,你还报来干啥?你现在能不要把自己弄得那么紧张吗,休养期就应该好好休息!
好吧,那我放弃了。其实思考了好几天了,但总怕如每一次的考证结果一样,浪费报名费,于是这次特意咨询了爱人的意见,实际上也就是让他来给我当头一棒,帮我下定这个放弃的决心。
爱人不给我考证,忧虑的是我的身体,怕吃不消,毕竟,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你考再多的证都无法施展你的能力。
而我自己不给自己考证,忧虑的却更多是自己的发展。
工作多年,还是迷茫,至今还是如刚毕业之时,以为手上拿多几个证,就是职场的通行证,就是职业的敲门砖。
其实是内心依然躁动,不安分。深知在本企业工作多年,实操经验依然是小白状态,可以怪自己没有深入钻研,但也理解是公司平台狭小,可以发挥的空间实在有限,再加上每次的调岗都是当临时救兵,完全没有一个好的师傅教导,于是,虽说是上马了,但仅仅凭借自己一向的良好工作习惯锻炼出对每一个岗位的快速上手,假若再深入要协助领导改良流程、建立模型,心就开始慌了,因为没有专业知识。
这样不断循环改变的工作环境,让我每年都不想闲着,盼着报个证考个试,可以借此鞭笞自己多深入学习,用后天的努力来领悟它的专业精粹。
但我是慢牛。我没有别人的魄力可以一年拿下几门然后把证拿到手,我多年实施的考证路线是长期发展的,计划虽有,可都在最后几个月才来个冲刺。结果证还没考到,岗位又被调动了。有点厌倦这样的游击复习。
其实是自己对自己的发展还没确定。心里总惦记着我可以试试这个,也可以试试那个,给太多的分岔路自己,于是每条路才刚开始走,就又选择折返了。一心多用,我从小学习的习惯。但至于个人发展,我认为不适用了。
看看身边几位在银行工作的朋友,有人为了可以升职加薪而考证,有人为了岗位调动而考证,有人安逸于现在而从来没打算考证,还有人没有考证就跳槽去其他银行当主管了。同样的行业,不同的个人目的,造就不同的发展方向,但他们都活得很好啊,依然是高薪一族。
而我为什么要考证呢?只为跳出本企业?
而我又为什么不给自己考证呢?只为不要浪费报名费?
非也,非也。考证只是手段,只是工具。更重要的其实还是你本人,选择的路在何方?你可以功利地为了每年赚点挂靠费去考证,你也可以为了争取某职位的面试机会去考证。但你需要把更多地时间留给自己去思考,你适合哪里,然后全身心投入,直到碰壁、宣告失败,却也无怨无悔,因为你已有了丰富的历练。
根据一万小时定律,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有能坚持10000个小时,基本就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了。剔除我们每天上下班、吃饭睡觉,剩下的业余时间假设能有六个小时,那么我们至少需要坚持五年,才能有专才。
好好坚持努力吧。但用五年的时间来考个CPA证,我反而会觉得是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