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听到,甚至我们自己也经常说这样的句式,“XX了不起啊”或者“有XX了不起啊”。上周跟随李笑来老师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会说这类话语?通过这类话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说这类话语是我们想表达的又是什么?
话语背后的意思
从语言的角度来说,这其实是语言文字作为表达工具过于含混造成的。我想绝大多少人在说这句话时,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你虽然XX,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或者是“我并不会因为你XX,就觉得你了不起”。
为什么这样说
弄清楚了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之后,我们来看看我们为什么会这样说呢?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类话的使用场景。我们说这类话语的时候,通常都是在和别人比较之后,或者是看到别人有一种超过我们很多的能力或东西。也就是说,我们说这类话语的时候,其实是在和别人做比较之后,发现自己和他有很大的差距,然后才说出类似的话语的。
了解了话语要表达的意思,以及其使用场景后,我们便不难理解我们为什么要说这样一句话了。这是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都存在的一套“自我保护机制”,它使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保证自己不会产生“心里崩溃”。换句话说,这其实是一套心理保护机制,确保我们在面对较大差距的时候,不会崩溃或发疯,从而保证自己能够继续生活或者是正常生活。
下面我们已几个常见的例句来说明一下这套机制是怎么运作的。首先,我们来说一下,我们学生时代经常会说或者心理想的一句话——“学习好,了不起啊”。
上学的时候,并不是所有成绩差的学生都会感到自卑,相反,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一套逻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优越感。比如,“别看他成绩好,其实什么都不会”;或者“读书其实没什么用,学习好有什么了不起的";甚至我们还说用一些示例来佐证我们的说法,例如“你看XXX,当时成绩很好,现在也只不过在XX,每个月才XX元,还不如XX没有高中毕业的呢”。
现在我还记得,在大学的时候,我的这种心理特别强烈,不过我说服自己的句式与上面提到的有些差别。那时,我们班有个编程特别牛的人,在我们院里都算是风云人物了,经常参加各种比赛,拿各种奖项、奖学金。遇到这样明显比自己强很多的人,能够拿来安慰自己的借口其实不多,当时,我想的就是“走入社会以后,并不是看你的成绩和奖项,而是看你的实际能力,所以他现在这么牛,没什么了不起的”。这样想之后,我的心理会舒服一些,自我暗示多了之后,也就能够正常的面对他了,但我这只是通过这种自我暗示来逃避“他比我强”这个事实,从而让自己不会过于自卑罢了。
还有一个比较常见的例子就是“有钱了不起啊”,或者“有钱,没什么了不起的”。
步入社会之后,我相信很多人都说过这样的话,或者这样想过来安慰自己。我们通常说这句话时,还会以“金钱买不来健康”、“金钱买不来感情”、“很多富人,有钱了之后,却发现自己很孤独,失去了很多东西”、“很多有钱人都说,我宁愿自己没钱,也想要XX”等等来佐证自己的想法。
说到底,这是在我们面对差异时,逃避差异这个自己无法接受的事实时,我们的大脑为了保护自己不会崩溃的本能反应。那么,这种本能又会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自我保护机制背后的迷惑性
这种“找借口”的自我保护机制,本质上是一种“鸵鸟策略”——鸵鸟在遇到极端危险的时候,就会伸长脖子,紧贴地面而卧,甚至钻进沙中,身体蜷曲成一团,完全不顾除了头之外的部分其实无法隐藏。也就是所谓的“掩耳盗铃”。
“在学习好了不起啊”这个句式的两个例子中,我们都会将事情从学习本身这件事情上转移开来,或者说到其它能力,或者说到步入社会后的一些情况。
但这两个示例中,有一点格外具有迷惑性,因为它看起来是真的。例如,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高分低能儿,而且还经常有新闻报道说XX名校的XXX连穿衣吃饭都需要家里人伺候,进入大学后无法适应其中的生活,从而导致XXX。还有一些例子,则是XX学校的XXX之前成绩都是年纪前茅,现在只能做XXX,每个月还不到XXX;而XXX高中都没有毕业,现在已经在XX买房、买车了。
根据以上的示例,我们就会总结出:现在成绩差的将来不一定过得好,成绩好的将来也不一定过得好;进一步归纳为成绩差和成绩好都不一定过得好。可是问题在于,同样被表述出来的“不一定”实际上却并不相同。90%的概率是不一定,10%的概率也是不一定,但这两个“不一定”怎么能够混为一谈呢?
我们在来看看“有钱了不起啊"这套逻辑解释的迷惑性。
当我们说到“有钱了不起啊”这句话的时候,我们会想出一堆用钱买不来的东西,以此来证明钱不是最重要的。其迷惑性在于,有钱就一定失去了健康吗?有钱就一定感情不好吗?有钱就一定孤独吗?
现在看来,健康、感情、孤独等,没钱的人一样会有,而且出现的几率会更大。确实存在用钱无法买到的东西,但这些东西你没钱更加买不到,最终结果是没钱依然是劣势。而且当你没钱的时候,能用钱买到的东西你也买不到,这岂不是更惨。所以这完全无法似的没钱成为优势,不管是哪种情况,没钱都是劣势。
正视差异
这种“找借口”的思维模式,其实是一种“肤浅地思考”,通过套用一个模板,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以后每次遇到这种情况,直接就以“XX了不起啊”来回应。但这样你也就放弃了进一步分析、提升自己的机会。
那么怎么来衡量两个人之间的差异呢?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大学的时候我与我嫉妒的那个同学的差异。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我从其它人那里听到过,我那个同学因为发现了一个软件公司的漏洞,而且自己将其破解并将问题发送到那个公司,之后那个公司以年薪10W来聘请他去他们公司工作,我那个同学没有过去。以此我可以估算我那个同学那个时候的年薪已经是10W+了,以15W来估算吧。在来看看我自己,刚毕业的时候,实习工资是3000,转正后也才4.5K,换算为年薪也就是5.4W,也就是差了10W/年。
这么算可能概念还不是很清楚,如果我们换算成时间再来看看,我现在已经毕业两年半了,年薪算是勉强达到15W吧!以此来算的话,在刚毕业的时候他就已经领先我2.5年了。在我们成长速度相同的情况下,我除了正常上班外,还需要额外工作2.5年,也就是2.5273(工作日)8(工作时间)=5460小时。实际上他的起点比我高,成长速度有很大概率是比我快的,所以这个时间还需要拉长。这样算来,我可以很肯定的说这个差距很大。
向优秀的人学习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你要看得见别人的好,才有可能进步。你只有经过自己的分析,才能将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分开来看,不会因为一个人的优点而全盘肯定他,认为他做什么事都是对的;也不会因为它的某个缺点,而无视他身上值得学习的地方。
只有正式了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才能明白我们的自己的不足,看到别人的优秀之处,并向那些优秀的人学习,而不是一上来就冒出“你有啥了不起啊”之类的话。
那些比你优秀的人真的很了不起,我大学的那个同学很了不起,他用大学四年的时间领先了我2.5年;那些有钱的人了不起,他们拥有的资金,你可能需要数年的积累;那些勤奋努力的人了不起,他们用你玩乐的时间,完成了自身的积累,拉开了与你的差距。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他们或是比你有钱,或是比你有才,或是比你努力,他们真的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