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我讲的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的《圆柱体积》。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创设了生活情景装在杯子中的水的体积你会求吗?以及如果求某些建筑物中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从问题中思考寻求一种更广泛的方法来解决圆柱体体积的欲望。通过复习长方体体积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猜想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通过思考很快确定打算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那么怎样来切割呢?此时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同学们有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经验,经过讨论得出:把圆柱的底面沿直径分成若干等份。在此基础上,小组拿出学具进行了动手操作,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同学们在操作、比较中,绕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个过程,学生从形象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认识得以升华(较抽象的认识一一公式)
在学生们动手操作时,我处理的有点急,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优化课堂教学,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数学知识的教学,必须抓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圆柱体积的教学,要借助于学生已经学过的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分析、推导、演示,发现新知识。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实现教学目的。圆柱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知识和技能上,通过对圆柱体积的具体研究,理解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想象、实际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善于探究。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觉得在练习设计上还可以下一番功。比如可以设计开放性习题:给一个圆柱形积木,让学生先测量相关数据再计算体积等等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感觉自己的评价语言非常贫乏,在课堂教学中,评价语言是非常重要,它总是随在教学的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缺乏激励的课堂就会像潭死水,毫无生机。而精妙的评价语言就像是催化剂,能使课堂掀起层层波,让学生思维的火花时刻被点燃。以后我会多积累一些评价语言,在对学生的评价上更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