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清贫,半世煎熬”(打一食物),你猜中了吗?
21世纪并列最晚端午节缓缓而至,作为端午节杰出代表的粽子也如期进入大众视野。
粽子,由箬叶包裹糯米,搭配各种秘制馅料蒸制而成,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相传,屈原投江后,百姓们为了不让水里的鱼虾吃掉他的身体,所以将米团投入江中,后来逐渐演化成了端午节吃粽子纪念屈原的风俗。
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区域习俗和文化。在我可爱的家乡,广传着这样一个风俗:端午节不吃粽子,中秋节吃粽子。
初次听闻,你不必讶异,更无须质疑。民间一种说法是家乡所在地区偏远,屈原投江的消息传到时已是中秋,所以就在中秋包粽子祭祀屈原; 还有一种说法是端午时青黄不接,中秋时节才有糯米包粽子。
家乡粽子的做法、形状、吃法都与别处大不一样,步骤简化为“烧-包-切-煎”。
用稻草烧成灰后过滤出来的水浸泡糯米,这种做法包制成的碱水粽会有一种天然的清香。粽子不是100克,而是两三斤;不是有棱有角,而似枕头,我们管它叫做“枕头粑粑”。吃的时候用麻绳绕枕头粑粑一圈,然后或蘸糖,或油煎,齿颊留香。
关于端午节或者粽子,你的家乡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祝大家端午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