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陵答苏武书》有感
我很好奇苏武给李陵一封信的内容是什么?主要内容是猜得到,就是在想苏武该用怎样的语气,怎样的措辞,怎样的心情来劝李陵归汉?然百度、微信搜索皆不得。假若两大高人的文章对照着读,该是何等过瘾!可能得寄希望于永明书友或国武书友或小椿书友了。
下面我谈谈几点关于本文的阅读感受。
一、李陵一介武夫。文采斐然,武功卓著。一名武将驰骋疆场,扬鞭催马,提戈杀人,胆气、武艺超群;下马案前举笔挥毫,笔走龙蛇,扬扬洒洒,一气呵成,好不潇洒,文武双全。
不知何时书生得是文弱手无缚鸡之力,武夫得是鲁莽,大字不识一个。悲哀!
二、有感于小椿老师的灵魂拷问:为何无人敢言?无人能言?我在想难道仅仅是一个贰师将军的缘故吗?棒打落水狗,自古有之;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亦自古有之。谄媚权力者,何尝曾断绝。可能我们觉得以女色逢迎上意颇正常,然武则天朝,又有多少男子渴望爬上龙辇,渴望攀凤附龙。
三、李世民言,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
英雄先以有家归不得,后以无家可归。或许我们总习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评判一个人,不知这样的道德评判的来源何处?我们能认同梁启超的出走,能认同康有为的出走,为何对李陵的降又是这样郁结。时势变幻,国与家的概念,当如何界定。刘彻的勃然大怒,当是有养士千日,用在一时之忾愤。或是不为我所用者,当得诛之,否则后患无穷也。
古人有多少得不到,便欲毁之的先例,终不愿为他人所用。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便是生动的例子。怎知杀不成,反折损六员大将及赤免马一匹。
刘邦竭力推崇“忠”字,杀丁公释季布,明流行收义子,附加帮忙照顾子女妻小,清流行结拜兄弟,称兄道弟,加以情感拢络。然帝王家可曾有过情义。帝王家许你与之情义相挺,反之,情义于帝王家如一纸巾,随时可弃。
朱元璋出走濠州时,可是将妻小托郭子兴照顾呦。明,大将军征战四方,可也不曾带走妻儿,或许前线险恶,后方不险恶乎!
朱棣入南京城时,谢晋信誓旦旦,城在人在,城亡人之。可现实却是,解晋第一个开的城门,第一个匍匐恭迎的人。
刘彻杀李陵,李陵降匈奴。无憾无过,各有抉择,各有一片天亦各有一片理。
还是,如李世民言,李陵以步卒五千绝大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可书竹帛。
顺带讲一下,汉武北击匈奴44年,其功甚伟,如同抗美援朝,越南还去战,没有亮亮拳头,哪里来的时光清浅,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