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带孩子的过程中,许多家长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宝宝哭了,要不要马上抱起来?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最近这半个月,萌萌比较闹腾,有时候睡着睡着,拉伸一下就大哭,突然放了个屁也会吓哭,喝着奶呛到了也大哭,每次哄娃都是一大挑战。
刚开始时,我一看他哼唧了,就严阵以待,等“哇”的一声起来了,就马上抱起来安抚。这时如果家里的老人看见了,就会叫我不要抱,说抱多了会宠坏他,以后他就会一直要我抱。
但是,宝宝哭了,马上抱起真会宠坏他吗?
不会的,在宝宝哭闹时,马上抱起来安抚能给他们带来安全感,但这有一个前提,就是只针对1岁以内的宝宝。
因为1岁以内的宝宝,他的哭闹大部分都是生理上的,饿了、困了、尿了、胀气了等等,不舒服时他们只能通过哭声来表达需求。
而我们抚养人,及时回应他的这些需求,能给他带来很大的安全感,让他对这个陌生的新世界多一份依恋。
李玫瑾教授在《心理抚养》一书中提到,一岁以内的孩子哭闹,要及时回应,这种回应对孩子以后的性情有重要影响。
书中还列举了她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多年得出的结论,心理抚养在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一看原书。
为什么老人会认为“孩子一哭,马上抱起”的行为,会宠坏孩子呢?
有这种看法的人不少,大部分都是从成人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表达,主要是从自己方便的角度,担心孩子依赖心太强,以后需要更多的精力去带。
他们认为,哭了不抱,孩子会更独立,哭了就抱,孩子会更依赖。
他们的思考逻辑是:孩子哭了,我抱了,他就会认为只要一哭就会得到回应,然后经常以哭闹来获得成人的关注,而我们成人就会被他们的哭声操控,陷入循环,没有自己的时间。
这种担心不也无道理,如果是情绪上的哭闹,孩子确实会得寸进尺。
比如想要买冰淇淋,父母不给买,就躺地上大哭,父母妥协。那么妥协一次之后,就会有无数次,因为聪明的孩子已经知道哭闹这个方法最有效。
但是,孩子被宠坏,跟他小时候一哭就抱并没有因果关系。一个孩子会被宠坏,是有许多因素综合造成的,这个话题,我们以后慢慢再聊。
但是在孩子一岁以前,他的哭闹大部分都是生理上的,他们初来乍到,对这个世界有许多不适应和恐惧,作为父母,我们难道不应该及时回应他,带领他慢慢熟悉这个世界吗?
更何况,孩子正在飞速地成长,这么真切地需要抱抱的时光很快就过去了,长大之后,他们再也不会留恋父母的怀抱了。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想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对于老人家的建议,我会跟她们解释,这么小的宝宝,被多抱几下,并不会宠坏他。
后来,我跟萌萌相处久了,渐渐摸清了他哭声里表达的需求。
如果是不舒服的哭闹,比如肠长气,我会先用声音安抚,同时用手拍一拍他,揉一揉他的肚子,用互动告诉他我在,我接收到他的需求了。
如果他被安抚到了,他会继续睡觉或者安静下来。如果他越哭越厉害,我才抱起来哄,先静坐抱哄,哄不了再抱着走动走动,慢慢地他就会安静下来,继续睡觉。
如果是尿包满了让他不舒服这种哭声,我就先把东西准备好,再把他抱起来,哄安静后再换纸尿片。
最难哄的要数受惊的哭闹,小月龄的宝宝的神经末梢发育不完善,十分容易被一些突然的响声吓到,然后号啕大哭。这个时候,他的依赖心很强,十分需要我们及时安慰去给他足够的安全感。
比如,萌萌受惊时,即使抱起来了,他仍然会缩成一团,哭得瑟瑟发抖,有时候我们要很用力地抱紧他,他才会觉得安全。这种爱惊的哭闹,只有马上抱起,才能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
最后,总结一下,孩子哭了,要不要马上抱起来,要根据孩子哭声的属性来决定,生理上的哭闹,需要马上回应,情绪上的哭闹,先观察观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养娃路上,还有许多问题,我们接下来慢慢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