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家庭作业与“家长作业”
4
一般认为:老师用的教材,学生用的课本,这些东西里面应该都是非常严肃、非常认真的内容。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这从侧面反映了“有关部门”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这些问题,不是某一位老师和家长可以解决的。并且,即使发现了问题也没有地方可以去反映,更何况,即使你反映了,也没有人会重视或解决。
二十多年以前,记得女儿还在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数学课本里有一道应用题,问的是某某某比某某某减少几倍?当时我非常纳闷,这么低级的错误,怎么可以出现在小学生的课本里的呢?谁都知道,“倍”只能用在增加的前提下才使用,在减少的情况下,一般只能用几成或者百分之几来表达。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有减少几倍的情况发生的。
例如:去年的猪肉是十元一斤,今年是二十元一斤,那么,今年的猪肉价格就是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再假如:去年的猪肉是每斤二十元,今年的价格是每斤十元,那么,就是今年的肉价比去年降了一半,或者是百分之五十。如果我们说成降了“一倍”,那么,去年的价格是二十元,二十元的一倍就是四十元。如果降“一倍”的说法成立的话,那么就是去年二十元,减掉被降价的四十元,今年的猪肉价格是负二十元。也就是说,今年每买一斤猪肉,我们还可以向卖肉的人拿回二十元钱。这种情况可能吗?
为了这个问题,我去找过她们的数学老师。并且数学老师也确认了这是编辑的错误,而不是印刷的错误。像我们这样一个人才济济的大国,各种人才比比皆是,为什么这么明显,这么严重的错误就没有人发现呢?
还有一些模棱两可,逻辑模糊的作业题目,别说孩子,就连家长有时也会有一种手足无措,无可适从的感觉。如最近网友在网上吐槽的:小明今年8岁,哥哥比他大XX岁,爷爷的年龄是哥哥的多少倍,结果答案里爷爷的年龄是120多岁。8岁的孩子,120多岁的爷爷?
所以保证孩子作业题目的准确性,逻辑的合理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例如树上有10只鸟,一枪打下5只,问树上还有几只鸟?我想正确的答案应该是5只吧。可是标准答案是0,因为一枪打去,剩下的鸟都飞跑了。(虽然这也是在网上看到的),但这不明明是脑筋急转弯吗?如此教孩子,岂不是把孩子教得越来越糊涂吗?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某些作业的答案如果不经过老师的“引导”,哪怕是上过大学的学生家长们也很难找到标准的答案。
在语文方面,也同样存在着某些瑕疵:在去年一年级第二学期的课文里,有一篇题目叫“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课文,故事的教育作用在于,“教育孩子们要成为一个实事求是、诚实守信的孩子,只有诚实的人才能得到好的结果,好的回报”。但是,忽略了国王同样用欺骗的手段,拿煮熟的种子欺骗了那么多善良的孩子。这不明明是国王自己用欺骗的手段,在诱导那么多的孩子去“造假”吗?
作为一则故事,也确实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把它编入课本,未免有点荒唐。
这也许是教材编辑者的疏忽,没有从更深的层次上去考虑。但是,如果有孩子提出来问老师:“身为国王,为什么可以拿烧熟的种子去骗人呢”。那让老师怎么回答呢?是不是需要再编一个谎言来欺骗孩子们呢?
再如:的、得、地的应用,虽然在电影、电视的字幕里和网络上早已混为一谈了。但在孩子们的课本里和作业本里,是必须应严格地区别应用的。简单一点说,“的”的后面是名词,“得”的后面是形容词,而“地”的后面一般都是动词。换一种说法,就是“的”后面的“东西”从属于“的”前面的“主人”的。如“我的书包”,“他的铅笔”,“池塘里的鱼”,“幸福的生活”等等。
“得”后面的词,一般是用来形容“得”前面者的状态的。例如:“我走得很慢”,“你做得很好”,“他看得眼睛都花了”等等。还有“地”后面的动词,是用来表达“地”前面者的动作的。如:“我慢慢地看书”,“他飞快地跑了”,“你在专心地做作业”等等。所以,这三个字的用法本来是有严格区别的,但是,由于网络上的混淆、颠倒和没有任何约束的情况下,使它们的意思变得模糊和牵强。如果在学校里,老师在学生的作业中不认真纠正,这将是对汉字的严重亵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