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7年6月,本科生涯画上句点。匆匆告别,来不及一一说再见。我的四年,也许并不完满。
想起当初挣扎着泡在图书馆学习蹲在宿舍走廊背书,只是为了寥寥的保研名额。虽然最终真的成为了保研大军的一员,可这种日子并没有给我留下深刻记忆,这份结果并没有成为令我精神振奋的理由。反倒是越来越迷茫,刷知乎、逛微博搜相关话题,迫切地为未来找寻出路。而我曾经并不欣赏的那个人,却成为我现在”悔悟“学习的人。
为什么造就今天的被动局面?这种看似为了结果的努力,一种来源规划,一种则是盲目。而我不得不承认,我属于后者。故事中的希希毕业时写道,“在一段时间内我曾疯狂尝试,撸代码、写论文,建模比赛,享受这个过程,最终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才明白当初她为什么近乎偏执的熬到深夜。“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结果正如ta朋友圈里的话,如愿在国内最高学府喜欢的专业继续深造。而我呢,哈哈,虽然结果也不算太差,不过一段时间内没有目的的随大流考证,雅思、会计看似频繁出入的自习室,患得患失的心情让生活曾经一团乱麻,过程不开心结果也并不如意,不过这让我明白:自己并不喜欢的何必强求。
因为执念深爱,所以轻松拥抱结果;因为太在乎失去,于是便真的不曾拥有。
(二)
暑假没有选择继续实习,多陪陪家人也许是种简单的幸福。毕竟人生苦短,陪伴的日子有限。
从小的生活经历造就了我独立的性格。记得小时候妈妈说“你能考上大学去远方,是你的福气,留在家乡亦是妈妈的福气”。从小妈妈对我没有太多严苛的管束,也许是她平时工作时间太忙,只要不偏离轨道地成长她就很满足,好在我还算争气。在我的记忆里,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妈妈只是普通的家庭妇女,凭着原始的手工艺“裁缝”维生,在我记忆里店面并不大,店长兼店员只有妈妈一人,那时的工资少得可怜,年幼的我三天两头生病打针,一家人的日子清贫寡淡,难免少不了争吵。后来偶然的机遇妈妈更换了职业,不再做留守在家的农村妇女,妈妈聪慧踏实,对数字尤其敏感,很快便在新的岗位上站稳脚跟,她变得越来越自信,却也越来越忙碌。
我庆幸她能够走出去,拥有自己的擅长并喜爱的事业,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不过这种长期的忙碌和工作压力,起初并没有得到家人的认可,爷爷奶奶思想保守,爸爸嫌妈妈经常顾不上家。妈妈真是不简单承受住了压力。她勤奋伏案的样子,一直以来成为我模仿的对象。后来,妈妈的突破带来全家生活水平的改善,爸爸也理解了妈妈最初的坚持。
可是有天,当我打电话回家,却感受到电话里空荡荡的回声和不同寻常的气氛。是的,我曾经以为的最坚不可摧的女汉子妈妈,生病住院了。虽然治疗及时遏制住病情,我却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恐惧”。现在,妈妈依然努力表现出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的坚强样子。可是我知道,她也是脆弱需要保护的。
也许,当我们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最触手可及的是趁有时间多陪伴陪伴家人吧。
(三)
年纪越大,对亲人和家乡的感触也更深,我知道我也即将走向远方。
听着赵雷的《家乡》,看最高票的评论“去不了的地方叫远方,回不去的地方都叫家乡”,然后突然陷入沉默。经过暑假的反复思考和无数个失眠夜,终于对未来也渐渐有了清晰的轮廓构想,也希望自己能活出自己喜欢的模样,对家乡承载着说不出的情感,那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抹不去的恩情。
家乡人世代安逸地生活在这座北方的小城里,这里生活并不慌张,一切安静有序,恬淡闲适,很多人一生都没有踏出这座城到外面的世界看看,他们寄希望于晚辈后生们,“考上大学才会有出息,不要像我这样”也许是很多人的想法。可是我却最惧怕“命运不变,轮回不止“的生存状态,能抓住命运的永远是自己,其他我们永远无法左右。
毕竟,行在路上的人才可能到达远方,历经奋斗的人生才算圆满。
现在是2017年8月15日,我的第一篇简书,没有选择微信公众号和网易、今日头条自媒体等平台,是想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自留地,毕竟QQ、微信上有太多熟悉不熟悉的人,渐渐不喜欢发表动态,转而将微博作为主要阵地,而今寻到简书平台,希望能够回归写作的初心,在我的自留地里,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记录我的生活和随想,同时能够有缘结识一批志趣相投的有趣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