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中秋节,最难过的是第一次离开家的大一的新生们。记得有个学生画过一幅画:一端是一群家人,另一端是一个流着眼泪的小孩,大家都望着同一轮明月。还有学生跟我抱怨说,为啥要在九月份开学呀?过完中秋再开学不好吗?九月,对于大一新生来说,真难过。又要军训,又要学习,还要适应全新的大学生活,还要过团圆的节日——中秋节。(大哭脸)
我问孩子们,你们还记得报志愿的时候,哭着喊着要离家远远的吗?孩子们羞赧地低下头,说,我以为我长大了,翅膀硬了呢。结果离开家,受点罪受点累受点委屈,都会疯狂想家。我又问,会和爸爸妈妈说想家吗?女孩子说当然会,男孩子说不好意思说,就找其他理由和爸妈打电话或者视频。
关于新生入学适应,我们很多时候都在关注幼小衔接啦,青春期的初一高一啦,常常忘记了大一新生这个群体。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有一个奇妙的现象,孩子们几个月的时间,就由“孩子”长成了大人。我给大一新生讲座时,问他们,今年五月份的时候你在哪里?孩子们异口同声:高三!我再问,那时候如果告诉爸妈你谈恋爱,会怎样?孩子们说,会死得很惨。因为那时你是小孩子,你主要的任务是学习,考大学。那么现在几月份?九月。现在你和父母说,我要谈恋爱,会怎样?一部分孩子说,父母会说你是大人了,你自己做主吧。五月到九月,四个月的时间,你们完成了从孩子到大人的飞跃^_^
高中阶段,孩子们不断被强化的只有记忆能力,说实在的,真是谈不上学习能力,很多大一新生除了死记硬背,不会学习。而很多父母期待孩子上了大学,立刻就在各种能力方面无师自通,比如一般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认知能力,恋爱能力等等。事实并非如此,我就见过有孩子在开学第一个月花光了整学期的生活费的,不会洗衣服的,不会换寝具的,不会安排时间晨昏颠倒的;也见过不会和同宿舍同学相处而被迫换了好几个宿舍的,依赖同学照顾却不懂得关心他人被同学孤立的,搬弄是非引发矛盾的……
在成年人看来轻易可以解决的小事,在初出家门的大一新生看起来就是天大的事情。他们常常为此束手无策,焦虑不安。甚至有些学生为此出现痛苦,失眠,厌食等轻微的神经症症状。
那么怎么办?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如果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和引导,通常都是从同伴的态度来认识自己在人群中的位置的,自我评价容易过高(自恋)或过低(自卑)。可以去寻求专业心理老师的帮助,反正一般大学的心理咨询都不收费,也可以参加公选课学习,大学里关于心理学的选修课是最多的,选择一门,认真补上自我认知这门课。
第二,要尽快熟悉环境,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在生活上,要逐步学会独立自理,如在生活、学习作息上合理安排,学会自主理财。在为人处世上,也要有独立能力,面对选择,要独立思考作出抉择。与人交往时,不要人云亦云,唯唯诺诺。在学习上,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学会独立思考问题。面对学习、生活的不适应,新生除自己积极调适外,应该积极寻求外部支持。如对老师上课方法不能适应,应积极向老生请教,还可向老师反映,取得老师的理解与帮助。可积极参加各种社团,各种文体活动,在活动中体验集体的力量和温暖,尽快融入新集体。
第三,尽快做好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很多孩子在上大学之前,父母对他的唯一要求就是考上大学,那么目标完成,就容易产生懈怠甚至放弃的心理,每年高校都有因为大一新生自我放弃,没有节制地玩游戏导致缺课太多,挂科太多而被退学的。因此,入学伊始,就要多方面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专业前景以及未来职业技能要求,为自己设计个性化的生涯规划,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会使心理指向集中于一处,这样无形中会转移注意力,削弱心理问题对心理的影响,摆脱因不适应而带来的心理问题。并且有了明确目标,就有了内在驱动力,可促使人变得积极向上,从而更有利于克服各种心理问题和疾病。
祝孩子们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