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 第221封信丨我的陪审员经历
去年6月的时候,有件事让我一直不敢离开硅谷地区,也不便于安排时间很固定的事情去做,因为我又被抽签选去做陪审员的候选人了,当然到了后来我被通知陪审团的人已经选够了,便解除了我的义务,之后的18-24个月内,也不会再要我来尽这项义务了。
在美国,公民有权利(Right)、义务(Liability)和特权(Privilege)。像选举权、受教育权(从学前班到社区大专学院)等等,算是权利,别人不能剥夺。开车、骑摩托(要有驾照)算是特权,你需要同意和遵守交通法规才能获得,政府也有权力随时吊销。而纳税和做陪审员则是义务。一旦你接到法院寄来的陪审员候选人通知书,一定要准时前往指定法院接受陪审员挑选。
一般来说,每个陪审团通常只有12个陪审员,但会有大约一百个候选人供挑选。陪审团成员要得到原告和被告双方的认可,因此双方的律师会面试每一个人,直到挑出足够的人数。成为陪审员后,往往需要全天在法庭参加庭审,有时需要一个星期,有时时间更长,因此很多人希望自己没有被选上,会找各种理由,比如英语能力差、与所要审理的案件当事人有利益冲突,或者故意表现得有强烈的偏见。
原告和被告律师当然都想挑选对己方有利的陪审员,因此带有明显偏见(不是装出来的)的人是无法达成原被告双方一致认可的。比如一个人公开歧视妇女,而诉讼的一方就是妇女。一般来讲,不偏不倚的人,最后容易被双方的律师认可。一旦被挑上成为陪审员,就必须全力以赴参加庭审全过程,不可无故缺席,也不能对外谈论案情。
另外,根据联邦法庭的规定,现役军人、消防队员、警察、部分政府工作人员或有其他理由经法庭同意者(比如不会英语),可以豁免承担陪审员的义务。
几乎所有的陪审员都不懂法律,事实上如果一个人是法律从业者,反而不容易被挑上,因为他有强烈的自我看法,以至于双方律师都觉得无法影响他。既然陪审员不懂法,那么为什么美国要让这样一群人来裁判重大官司呢?(小案子通常不需要陪审团)原因是社会希望大家以常识定罪。
举一个例子,某家银行造假账,被告到法庭上,它在造假时做得很聪明,实际上是在钻现有法律的空子,因此法庭是不能拿现有法律给它定罪的。那么这时就要看陪审团的态度了,陪审员也不懂法律,但是有常识,他们讲,既然老师不让我们的孩子考试作弊,那么银行也不应该在财务上做假(不管手段多么高明)。孩子在学校考试作弊会被开除,因此,银行做假同样有罪。这就是常识认定。这个案子一旦判下来,判例就成为了法律依据,以后类似的做假都会被视为有罪。
在大陆法系的国家,没有法律是无法定罪的,因此很多人钻法律空子,尤其是在金融界。而在英美法律中,定罪不需要先有法律,这是英美股票市场在过去200多年里回报最稳定的根本原因。
陪审团制度起源于欧洲,随着欧洲人到北美建立殖民地带入进来。美国独立后,以法律的形式将陪审团制度化,一直延续至今。目前,美国是世界上采用陪审团判案最普遍的国家。不过,由于陪审团审案的成本非常高,(陪审员在审案过程中,所在公司必须照发他的工资,筛选的成本也相当高)在大多数的案件审判过程中,经法官及检察官同意,被告可以选择不采用陪审团的方法,由法官定案。因此,现在一般民事案件和轻罪的刑事案件直接由法官定案。
陪审团分为大陪审团(Grand jury)及陪审团(也被称为小陪审团,Petit jury)。它们的差异不是字面上的大小之分,而是在案件审判过程中起的作用不同。大陪审团只负责刑事案件是否可以立案的判定,而小陪审团则在(刑事和民事诉讼)立案后,听取双方辩论,作出裁判。也就是说,刑事案件的立案由大陪审团决定,审判结果由小陪审团决定。民事案件的立案由法官定,审判结果则由小陪审团决定。
需要指出的是,陪审团只就案件做出有罪或无罪的判决,而具体的量刑则由法官做出。一旦案件进入庭审阶段,被告的犯罪事实就会呈现在陪审团及旁听者面前,如果被判有罪的话,量刑往往会比较重。因此,很多被告会选择在开庭前与法官、(原告)检察官达成抗辩交易(Plea bargain),即主动认罪以求得从轻处罚,而法官则出于怜悯,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减轻处罚,这也算是司法界的规矩。
讲回到我候选陪审员的经历。我运气特别好,或者说特别不好,在最近的六年里四次被挑上作为候选人,大部分人被挑上的概率没有这么大。第一次遇到的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入室强奸杀人案,审理的时间要特别长,我当时在腾讯工作,在美国的时间每次不超过两周,因此无法参加这个案件的审理,我就对法庭讲了我的情况,法庭免除了我这次的义务,不过安排了一个月后一个小一点的案子。
一个月后我到法庭报到,在被律师面试之前,原被告双方达成了和解(或许是抗辩交易),于是不再需要我们做陪审员了。
过了两年,我又被抽中了,不过因为是被安排在最后一组,直到星期五下午也没有通知我到法庭报到,因此我就解放了,并照例获得了18个月的义务豁免。但是18个月后又找到了我,就是我最开始和你提到的这一次,最终我又一次被豁免了义务。
聊到这里,你可能会说,敢情讲了半天你还没有正式审过案子呢,是的,不过不知道18个月后是否又找到我的头上,如果那时我不出差,又被挑上的话,我应该会答应尽义务。
通过向你介绍陪审团制度,我想你会更深地懂得为什么我总是说,常识是最重要的。
得到新闻 小镇青年:消费升级核心力量
天风证券研究所家电行业首席分析师蔡雯娟发文说,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年轻人,已经成长为消费市场中的重要力量。
从人口规模看,三线城市的人口增长明显比一、二线城市更迅猛。目前,三线城市的人口规模已经是一线城市的 6 倍左右。而且,以80后和90 后的年轻人为主导的消费人群结构已经形成。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呼是“小镇青年”,也是未来消费升级的核心人群。
小镇青年一般教育程度在大学及以上,生活在相对富裕、交通便利的三四线城市,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跟那些在一线城市打拼的人相比,小镇青年有不错的生活质量和比较充足的闲暇时间。他们的购买力在快速上升。举个例子,拿汽车来说,从2008 年以来,三、四线城市汽车销量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一、二线城市。未来,三、四线城市将成为主要的新车增量市场。其中,8万到18 万价格区间的中端汽车市场销量增速最快。
而且,小镇青年的消费需求也在升级。消费升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消费者愿意为更好的商品或者服务支付更高的溢价。文章里列举了四种升级的消费需求:
第一,炫耀式消费,也就是名牌或者奢侈品之类,可以用来向他人炫耀自身财力和社会地位的消费。据《中国奢侈品报告》统计,2015 年中国消费者在全球买奢侈品花了1千多亿美元,占全球奢侈品消费的将近一半。过去十年间,全球奢侈品新增消费需求中,超过 70% 的需求来自中国消费者。
第二,能突出个性的差异化品牌,比如小众潮牌和亚文化周边产品。比如年轻人追捧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的文化潮流,购买动漫、电影等周边产品。这些产品通过承载的个性化文化形成了高附加值。
第三,品牌的忠实粉丝寻求认同感。比如苹果,依靠产品体验和设计,苹果积累了庞大的粉丝群体,忠实的粉丝愿意付出更高的溢价购买产品。
第四,更好的使用感受。比如戴森电吹风,外观设计比较美观,温度控制精确,风量大而且平稳,体验效果比较好。虽然一个戴森电吹风要卖几千元,普通电吹风只要几百元,但是消费者愿意为这些改善支付几十倍溢价。
那么,在小镇青年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消费领域的新机遇会出现在哪些方面呢?文章分析说,消费升级的需求会逐渐从奢侈品回归到日常消费品,以限量、小众甚至全球首发新品为卖点的产品也会受欢迎。消费者会对生活日用品更感兴趣。像面膜、保温杯、驱蚊水、保健品等商品将成为新一代的爆款。比如消费者对牙刷的需求,会从普通牙刷向电动牙刷升级。根据尼尔森的数据,中国的电动牙刷普及率在5%,跟美国42%的普及率有很大差距。市场还在培育初期。再比如,小家电市场目前的状况是高端海外品牌和低端国内品牌占据主流位置,中端品牌还比较匮乏。这些都可能成为未来的突破点。
总结一下,小镇青年将作为新一轮消费升级的主力群体,推动消费升级向品质、个性等方向不断发展。
漫威电影商业逆袭三大秘诀
美国漫威影业公司称得上是电影行业神话级的成功案例,也是超级英雄电影的标杆,旗下有美国队长、蜘蛛侠、钢铁侠、雷神等超级英雄。漫威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快公司》杂志五月的封面推荐文章说,漫威电影成功有三大秘诀,“得到”订阅专栏《马徐骏·世界名刊速读》为你解读了这篇文章。下面就给你具体说一说。
首先来简单介绍一下漫威成功的商业模式。漫威在9年时间里一共出品了15部电影,每部电影中都埋下了相互联系的伏笔,他们把这些作品中的每个系列都整合、串联起来,变成了一个世界观统一的庞大整体,这就叫做漫威的“电影宇宙”。这个做法事实上是一个极其成功的商业案例,从收入上来说,漫威用这15部电影在全球创造了100亿美金的总票房纪录;从影响力来说,很多好莱坞制片公司都在跟风漫威的“电影宇宙”,这又正说明了漫威在电影行业的标杆地位。
但是,大多数电影公司只看到了漫威的成功,却没有细心研究漫威所做的努力和付出。漫威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三点:远见、反套路和掌控力。
先说第一个秘诀:大胆、有远见,而且不要着急。
漫威电影宇宙的第一部影片《钢铁侠》是在2008年上线的,但早在2000年的时候,漫威电影的总裁兼制作人凯文·费奇(Kevin Feige)就已经在计划搭建“电影宇宙”了,要在漫威超级英雄的故事拍成电影之后把它们全部串联起来,变成一个庞大的系列电影。第一部《钢铁侠》电影中已经埋了彩蛋和伏笔,出现了神盾局局长,给电影宇宙今后的剧情铺路,但当时谁也没看出来漫威在下一盘很大的棋。漫威就这样沉稳地拍了四年电影,一直到2012年,电影《复仇者联盟》把超级英雄们串联了起来,才一下引爆了整个世界,这就是漫威的野心和耐心的成果。
《快公司》的文章举了个反例,就是漫威的竞争对手DC漫画公司。漫威和DC的超级英雄电影都改编自他们自己的超级英雄漫画,DC实际上才是漫画界画超级英雄的鼻祖,但在电影领域却被漫威反超了。为了和漫威竞争,DC也仓促上马,要搞“电影宇宙”,结果却只拍出了像去年的《蝙蝠侠大战超人》那样的电影。
漫威的第二个成功秘诀是:反套路。
“超级英雄”电影很容易陷入套路化,但“反套路”就是漫威的杀手锏,说白了,就是持续地给人带来全方位的惊喜。就拿电影类型来说,我们一般认为超级英雄电影单纯靠特效,但漫威给自己所有的电影都混杂了其他的风格,几乎每一部新电影都力图在之前的基础上做出突破和改变,融入新元素。比如《美国队长1》是按照战争片的形式来拍的,到了《美国队长2》就用上了谍战惊悚片的元素;《银河护卫队》呢,则是以太空作为舞台的男性动作片。
再比如选演员,漫威的选角总能出人意料。谁也没想到他们选了一个需要先减肥才能出演的小胖子演员来演《银河护卫队》的主角,也没人想到英剧《神探夏洛克》的男主角“卷福”居然会演《奇异博士》。又比如对剧情的改编,为了给大家带来惊喜,漫威甚至不惜杀死一些漫画原著中的重要角色,改变剧情,甚至重启整条时间线。总之,就是让你想不到。
第三个成功秘诀就是:掌控力。
这里要提到漫威的用人之道。很多人抱怨漫威对自己旗下的内容控制得非常严格,给导演的自由度太少了,但其实优秀的公司一定是对品质控制要求极高的,漫威靠的就是一个类似智囊团的六人创意委员会,由编剧和制作人组成,主要负责讨论角色、确定剧情走向、确定电影风格。另外,漫威选导演,不在意是不是大牌,而是看你有没有合作的意愿、能不能给电影带来一些新鲜的元素。比如《银河护卫队》的导演之前是拍小成本丧尸电影的,没什么名气,但漫威还是看中了他,他也果然让电影大获成功。
总结一下,要模仿漫威很容易,但要复制漫威的成功就非常难了,漫威在电影行业激烈的竞争下还能成功,秘诀就在于有远见、反套路和掌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