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的文字多了,素材从没缺少过,但不能总千篇一律。每一位关注自己文字的读者是我们最不能辜负的,文字方式的革新、变换是在写作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位文字耕耘者总是要从周围的一些元素着手,由小及大折射出固有的真善美,只不过好的写家总是用独特的角度简单的写法打动人心。作为一个陕西人,我从小是看路遥、贾平凹、陈忠实等几位陕派文坛领军人物文字长大的,这是热爱文字人的地域情结,确实自己的生活在他们的文字里活灵活现,这不仅仅是吸引。
路遥老师的《平凡世界》写出了大环境下劳苦人民的心声,又给勤苦劳作的人点燃一盏希望之灯,时间怎么去推移,这部巨著都值得寻味琢磨。贾平凹老师的《浮躁》、《土门》、《废都》贴切还原了农村、都市生活,用文学手法表现出来却更接地气。今年已故的陈忠实老先生不是仅有一部《白鹿原》他写的散文是我所佩服的。三秦大地只是一方水土,中国地大物博文学作品更是遍地开花。
社会的主流从不会因时间的更替被冷落。好的文学作品同样经的起世事的碰撞,从没有地域差别和水土不服。湖北作家刘醒龙、出身于河南的军旅作家周大新、湖南的聂鑫森、武警总队作家石钟山等,他们的作品就来源于生活,赞誉是民众给予的。正是这些中国文坛的巨匠把中国文化的血脉延续,把中国的人文推向世界,我们这辈子都学不完!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我们文字写作的基础,我承认外域文化在其经济快速发展中有领先与我们的地方,但不能全盘接收并吸取。当没有掌握中国文化的精髓时,作为一个文字爱好者我热衷中国的传统。
世界五大文明古国把文化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了,这一点是我们值得骄傲的,我们更应该延续并发扬光大。不否认当下哗众取宠文字带来人头攒动的轰动效应,但对于傍观者烟消云散后又留下了什么?
娱乐就是娱乐,最终沉淀下而经久不衰的,是出自中国的人所写的中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