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搞知识管理,希望一些好的内容能通过培训和分享的方式来推广到项目全员。很多时候,我其实觉得培训效果挺一般的,不管是部门级的还是项目级的,效果都远远比不上的拉块白板,3到4个人的小分享。
培训,感觉更适合是入门或者启蒙级的内容,用来勾引起大家学习的兴趣。至于进一步的学习,还是要靠个人主观能动性。
厉害的讲师会在培训过程中,全程无尿点,适当的交互也会引来笑声阵阵,在欢快的气氛中将知识传递,当然,至于培训后,究竟由多少会留在脑子里,那就不可知了。
培训的内容,如果是刚需,也就是里面的知识在日常工作或者接下来的工作会用到,那培训的效果还是很好,毕竟是带着诉求来的。而不是此类的,目前大部分的培训,能达到的效果基本就是让大家有个印象:好像有人讲过这些培训。而小白板,小分享则由于知识点少,受众又基本都是有诉求的才会参与,效果会好很多。
一直以来,我们认为,鼓励培训和分享,首先,这是一种十分正向的文化。将自己所掌握的内容,通过提炼,总结,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去重新描述,再通过较为浅显易懂的方式推送给大家。这个过程,最大的收益者是分享者。在准备的这个过程,是重新审视知识点,将得到的内容纳入自身知识体系的时候,同时,也是查缺补漏,触发二次学习的契机。毕竟,要将内容传递,本身至少前因后果也要更多的了解和深入。有精心准备的分享和没有准备的分享,受众是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到的。这个过程需要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人品牌责任感。其实,个人要学会享受这个过程,培训和分享做得好,本身就是一件宣扬个人品牌的好机会。我们在项目中努力掌握知识,努力工作,很大部分带来的就是自身品牌。一个能干好事情又能清楚的表述之人,在未来,将是更不容易被替代的人。而且个人品牌带来的溢价在后续很多方面都可以得到体现。当被团队推荐来分享时,是团队肯定了我的输出,希望将这份输出放大,我们需要好好来准备。
一个优秀的讲师,是一个软技能优秀的综合人才。
而作为受众,不要寄望于培训的短短几十分钟就能精通什么,更多的是,有人用他的经历和知识告诉我们,这个世界还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所没有接触过的,如果有兴趣,找几个关键字,可以自行去研究了。最低,知道讲的这些领域有哪些专家精通,这个名单还是要知道的,万一哪天需要这方面的支持时,也知道找谁是吧。
如何真实审视培训给项目带来的意义及如何更好的利用这个形式,或者有更合适的形式来做知识传播,是个好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