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店,让管理员推荐一些中国最近的好书,他推荐大刘的和大冰书。“其余的呢?”他又推荐了余华和王小波的书——这已经是非常近代的了。
别看中国每年出几十万本书,严格说来也就那么四本。一本为读者服务的《利》、一本有助于分数和考证的《技》、一本自己写着玩的《乐》、和最后一本为读者写的《意》。
《利》在于揣摩读者内心,读者喜欢什么,就让主角干什么。它是讨好读者的书,为了让更多人买,是书籍中的小丑,现在各种网文百分之九十九都这个写法。还有一些所谓励志书籍《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本书误导无数家长让无数孩子课余时间有了n个辅导班,苦不堪言,是书籍中的骗子。还有什么《xxx经典事迹》之类的,自己肚子里没有了墨水,把别人事迹写本书混饭吃。《论语》是圣人去世后弟子整理语录,现在xxx没死呢,就把他语录整理出来,只为借名人的名声捞一波钱,这是书籍中的盗贼。《利》是数量极多也是寿命极短的,十年后?二十年后?你再回来找这些年读的《利》,发现他们早已被时间长河所淹没。但书架上的《利》不会减少的,将xxx换成了yyy而已,只要写书还能赚钱。
《技》无非就是各种教科书、练习册,本是好书,但有人把它与《利》结合。有这么一个笑话:“有个蹬三轮的居然出版了一本书,就是把其他几十本练习册每本拿那么几道题过来重新编辑成一本。”如果是语文总改版换几篇文章,无话可说。数学书总改版有何用呢?再改能把1+1=2换成1+1=3吗?编者把《数学》、《物理》、《化学》改版,学生就不能用去年的书,只能买新书,然后练习册、教科书解析也跟着改版,这么一条线下来养活了无数编者、出版社。当《技》与《利》结合为《技利》之时,就创造了寿命最短的书——明年改版此书即不在。就算是坏书,它还有躯体留在书架上,而教科书改版了孩子毕业了——练习册的肉体与灵魂都一并进了垃圾桶。
现在人们知识水平上来了,写点东西早不是什么难事,文章多了就想出书,《乐》就此诞生。看看大多数人的空间,旅游经历、一顿大餐,处处可写文章。写作绝对是一种好习惯,不容置疑。但无数人用的是“小学作文式手法”,就是凑字。大家回想一下小学时写作文,一篇600字的读后感。实在编不出来怎么办?凑吧,在第一段写上这书哪年出版,作者是谁。第二段详细介绍作者平生、写作背景,这字数早就过半了,再写上一段书籍内容,在结尾说这是一本好书我学到了什么什么,写600轻而易举。实际上呢,有用的就一句话。内容是作者的心、作者的髓,不记内容紧盯作者平生就如同盯着作者的皮囊说道:“长的真帅啊,怪不得文章那么好。”简直是对作者的侮辱。书籍内容就是抄书一段,唯一的干货就是最后结尾的一句我学到了什么?这个才是与其他人不同的地方,但此时已到作文结尾了,就被一笔带过了。所以一篇《玫瑰花开》日志洋洋洒洒3000字,压缩一下也许只有一句——我家玫瑰花开了。这种文章编成的书,我称之为《乐》,给自己看,给自己的亲人好友看。不是不想给陌生读者看,是陌生读者不买账。这种书比《利》强,可惜寿命不长,当作者离去后,最亲密的亲人好友也相继离去后,再也不会有人记得这本书。
何为《意》?《意》的作者不重利,不稀世俗之物,不理解他的人如何抨击他,他不会生气,只会惋惜,因为他是想帮世人,他是为读者而写,为了赋予读者智慧而写,他自己本可以做一个世人皆醉,我独醒的人,可他还是选择了写出来。所以《意》是永生的,作者死,精神还在书上,书契焚,读者带着书的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纵使国破家亡,多少次的战乱,可见《论语》失传?
《意》不会太多,路遥用了一生的经历才写出一本《平凡的世界》,这样的书一个有智慧的人一生也才写得出一两本,怎么可能多。但现在甚至看不到有多少人在向《意》前进,书店里一眼望去尽是《利》。
各位简友,给自己一个理想吧,为《意》而努力,也许我们智慧有限,一生也写不出一本传世之作,但我们曾为此努力过。好看的书少了,是因为在大多数人眼里写书只有两个标签——为了赚钱或为了好玩,几乎没有人想过是为了读者的意义。如果一个人完全为了意义去写书,九泉之下即使见到孔夫子,恐怕腰板也是直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