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体验要素》讲到“用户体验的要素,来自5个层次的层层选择与叠加建设。”这五层分别是:1) 感知层;2) 角色框架层;3) 资源结构层;4) 能力圈范围层;5) 战略存在层。
一、最核心的战略存在层
着手做任何一个产品前,必须明确地定义两个问题:1. 我们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2. 我们的用户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他们为什么会依赖我们?
你需要把它们贴在墙上,保证项目组的每个人都清楚,都认同:你对自己的存在战略设计是什么?你能存在,不是因为你厉害,而是别人需要你,别人能持续依赖你。真正厉害的人,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二、战略层的外延是第二层——能力圈层。
能力圈要确定:1、产品功能上我们要做到哪些事,具体要提供什么样的确定性。2、产品功能上我们不做哪些事,对那些事坚决不碰。
人如果有清晰的战略,能力圈就会朝着战略的方向变化、拓展;如果没有清晰的战略,能力圈的变化就是偶发和随机的。
三、资源层
毛泽东一句话定义了“资源”,就是“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比如现在资料库的建设就是资源层,比如百度贴吧、微信公众号等都属于数据资源,它们之间是新内容资源量的竞争。要做资源库建设、资源量建设。
四、角色框架层
角色框架层:你和一个空姐在飞机上说话,或者和一个银行职员在银行里说话,她的反馈方式很大程度是她的角色框定的。
五、感知层
如果有一个场景,用户指着Yahoo搜索的紫色按钮,说:“不好用”。他到底在说什么?“不好用”的体验到底是什么意思?
1、他是说感知层的问题吗?是他不喜欢紫色?还是他觉得按钮的形状不好看,或者尺寸太大了,还是按钮位置不合适?
2、还是框架层的问题,他要的搜索结果没有按照他希望的方式陈列?
3、还是资源层的问题呢?他要的内容不准确不全面?他要的预测模型不准确?
当一个用户向你抱怨,用户体验不够好,他到底指向的是哪个层的问题?比如一个电商的App,用户说不好用,是前端交互流程的问题,还是供应链的问题,还是他根本就不是你定位的用户?
总结:人还是产品
但如果你希望与一个人建立的是深度关系、长期关系、战略关系,那么你需要更深地了解一个人角色之内的另外三层:
他的内心是什么?什么是他想要的存在感?
他为了自己的存在感,一直在怎样积蓄、打造他的能力圈?
他在怎样积累和建设自己的资源,才会拥有今天的角色?
所以,谈恋爱、看人和买产品是一样的,关注的是最表层的用户体验。
结婚和股权投资类似,最内的三层更为关键:一个人对自己存在的自我设定、能力圈建设、资源建设。
做一个产品,就是我要做一个东西,让它成为某些人生活中、工作中可以确定性依赖的存在。
看一个人,则是我知道对方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存在,我是不是认同他想要的存在感。并且站在这个人的立场,接纳这个人的瑕疵,帮助他,成就他。
乔布斯说自己要成为伟人,荷西说他没什么追求,你是不是认同他要的存在感?